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一)

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适生条件、原料配制、菌袋制作、出菇管理等方面介绍杏鲍菇的规模化栽培关键技术,以为提高其栽培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江苏高淳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称制芹侧耳,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菌肉致密结实,菌柄雪白粗长,质地脆滑爽口,口感极佳,子实体香味浓郁似杏仁、味道鲜美如鲍鱼,深受消费者喜爱[1]。现将规模化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1适生条件
  杏鲍菇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21~26 ℃,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2~20 ℃,最适生长温度为14~16 ℃,属于中低温型的恒温结实型菇类。规模化生产原种、栽培种可利用制冷机组等设备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湿度、空气等环境条件,较传统的栽培提前20~30 d上市,高淳县一般在8月20日后进行制袋,9月底前结束,可在10月15日前后出菇。
  2原料配制
  2.1原料配方
  杏鲍菇属于木腐生菌类,栽培原料主要有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蔗渣等农副产品下角料,并适当添加一些辅料。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筛选出适合杏鲍菇生长需要的合理又经济的培养料配方[2]。所用的原辅材料应确保新鲜、洁净、干燥、无虫蛀、无霉烂。常用栽培配方:①棉籽壳25%、杂木屑30%、玉米芯18%、麸皮20%、玉米粉5%、石膏1%、过磷酸钙1%、含水量控制在60%、pH值6.5~7.5。②木屑75%、麸皮20%、玉米粉3%、白糖1%、碳酸钙1%、含水量65%、pH值6.5~7.5。③棉籽壳72.5%、玉米芯5%、麸皮20%、白糖1%、石膏1%、石灰1.5%、含水量65%、pH值7.0~7.5。
  2.2配制方法
  棉籽壳和玉米芯要根据气候条件预湿4~5 h。棉籽壳预湿用1%石灰水浸泡24 h,使其充分吸足水份,木屑应提前1~2 d淋水发酵,以便菌丝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和彻底灭菌。由于杏鲍菇在栽培过程中基本不喷水,培养料水分控制在65%~68%左右,夏季含水量宜低些,冬季则宜高些;以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应将水分控制的稍低一些,若采用棉籽壳、玉米芯为主要原料,则可将水分控制的稍高一些。
  3菌袋制作
  3.1菌种生产
  3.1.1母种。3月初母种扩管,采用PDA培养基,加大蛋白胨含量至3 g,22~26 ℃培养10~15 d满管。
  3.1.2原种、栽培种。高淳县在4月20日至5月20日生产原种,6月20日至7月20日生产栽培种。配方:木屑73%,麸皮25%,糖1%,碳酸钙1%。木屑须提前1d浸湿堆制,再将原料堆3~4 h,控制含水量在60%~65%,原种用12 cm×25 cm×0.04 cm的聚乙稀塑料袋装料,栽培种用17 cm×38 cm×0.005 cm聚丙稀袋装料,100~105 ℃常温灭菌16~18 h。
  3.2接种
  将灭菌后的菌袋置于冷却室(兼接种室)内自然冷却,待灭菌后料温冷却至35 ℃以下时,用气雾消毒盒对接种室和菌袋表面消毒4 h,在温度25 ℃时及时进行无菌接种。菌种使用前应预处理,将表层2 cm厚的老菌皮挖去,将菌种捣碎倒入培养料预留孔穴内,使部分菌种能直接落入培养料底部,可加快菌丝满袋速度,并确保整批菌袋走菌均匀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