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安康市富硒高效大农业发展研究(一)

安康市富硒高效大农业发展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者:成炳康石晓阳石磊 周长武

  摘要阐述安康富硒资源开发的策略、内容与前景,指出通过发挥地域优势,突出发展富硒资源项目,走名牌发展战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走出一条发展富硒高效大农业的新路,可促进安康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富硒;大农业;发展;高效;陕西安康
  
  硒元素于1817年由瑞曲科学家贝尔泽柳斯发现,很长一段时期硒被认为是对人体有毒的元素。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动物试验,未发现硒元素对动物有致突变作用,却发现其对防治大鼠肝坏死与小鸡渗出性毒质有明显作用。1972年Roetruck和Hoekstra证明硒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成分。1975年Sckwayz等提出硒元素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因子,遂被确定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硒对人体有多种生理功能,其对人类的生育、生长及抗衰老有重要的保健作用[1-2]。在农业上人们都知道天然富硒紫阳茶(溶于茶水中的硒只有含量的10%~20%),而能被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牛、羊、猪、鸡、鸭、蛋、香椿、林叶、板栗、核桃、干果以及水草等均富含硒,却鲜为人知,一直未被加以利用。
  1安康的硒源
  安康是我国二大富硒区之一,改变安康农业贫困面貌,重视和开发市境内的富硒资源,发展外向型富硒高效农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农民容易经营的重要途径。但世界缺硒的地区却相当广泛,南北半球各呈现1条大致纬向性的低硒分布带,其范围基本上为30°以上的中、高纬度之间,大约包括日本、朝鲜、独联体、东欧、英国、芬兰、挪威、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的部分或大部分缺硒地区。低硒带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3],在我国,过去认为自东北黑龙江经华北、华中到西南、云南的斜线,有1个广阔的缺硒带,大约有72%的县市、2亿多人口的地区处于缺硒或少硒状况。据调查,我国东部沿海、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广大范围都有大面积的严重缺硒地区,缺硒省份达22个。据对畜禽缺硒病分布地区的调查,陕西省地方性缺硒地区有延安地区的志丹、延安、安塞、延长、甘泉、富县、宜川、黄龙、洛川、黄陵、宜君等县(市);咸阳地区有干县、彬县、长武、淳化、永寿、旬邑;宝鸡市有岐山、扶风、凤翔、麟游、千阳、陇县、宝鸡等县。条件性缺硒地区有渭河平原有西安市(草滩农场)、周至(楼观台)、眉县(柳林滩)、三原(新庄)、武功(杨凌)、大荔(埝西);汉中盆地有汉中市(褒城)等县[4]。
  陕西3市(地区)对成土母岩的调查分析中,巴山山区含硒量高于秦岭,而且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安康市位于大巴山东段,成土母岩硒含量为汉中的1.69倍,为商洛的2.63倍。特别是在大巴山东段早古生带的某些复杂岩层,含硒量高达2.5~6.9 mg/L,是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这些富硒岩层必然形成富硒土壤,从而导致某些植物的含硒量的增加。
  安康市位于秦岭、马山之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等县及汉滨区(部分)均位于大巴山东段南麓,地质构造与土壤、水质检测结果表明其含硒量明显较高,是一个富硒环境。近年来,安康各地做过不少样品的检测工作。土壤样品测定硒含量为2.06~26.35 mg/kg,井水8.50 μg/kg,稻田水8.48 μg/kg,河水9.07 μg/kg,粮食作物中大米硒含量为2.75 mg/kg、玉米0.24 mg/kg、大豆0.80 mg/kg、马铃薯2.60 mg/kg、小麦1.15 mg/kg。其他如茶叶1.40 mg/kg(岚皋县62份样品平均)、老茶叶2.50 mg/kg、魔芋8.45~8.58 mg/kg、天星米草16.52 mg/kg、荠菜(野生)20.81 mg/kg、香椿0.05 mg/kg、杂草(毛坝擂鼓台泉水旁长)2.98 mg/kg、菜籽饼1.74 mg/kg、绿豆6.82 mg/kg。充分利用安康的天然富硒资源,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安康富硒资源开发策略
  2.1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安康富硒高效大农业
  利用富硒资源可以开发富硒产品、开采硒矿、提炼制药、开发硒肥和硒化合物产品、加工提炼硒与食盐相结合生产硒碘盐、发展工业等,但都要有一定的设备和较高的技术,对安康市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安康富硒产品的开发,应涉及食品、饮料、饲料、肥料、药品等,走一条简单开发的道路,即发展安康富硒高效大农业。完整的富硒高效大农业的要领是指富硒地区的大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通过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检测含硒量及环境监测等)、规范技术(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采用优质良种、优质有机肥、生物农药以及强化栽培技术等),依靠农民群众正常的生产活动,使之对土壤中硒的吸收与积累以及通过饲喂获得天然富硒的无污染的动植物产品(富硒绿色产品),通过精加工、精包装等进入市场经济,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商品价值的一种农业利用方式。经过多年研究,在大农业上的富硒开发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即在富硒地带的土地上种植作物,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水分的同时充分利用吸收硒结成果实。将果实深加工、精包装,运输到缺硒地区,进而解决硒不足的问题,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效益。
  中国预防医科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制定了每人每日硒的适宜摄入量为50~250 μg,成人膳食硒的每日最大安全量为400 μg的标准,已被国际所公认。人们从日常生活中通过正常饮食摄入硒远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缺硒地区更是如此。生产、食用天然富硒食品,是解决人体缺硒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上生产的天然富硒食品是纯天然、高营养、全方位的保健食品,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饮用富硒保健茶,食用富硒蛋、富硒农、畜产品,可以吸收和利用足够量的硒,达到不补自正的神奇功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天然补硒途径。对于缺硒地区,为增强人体健康,迫切需要从富硒地区增加硒源食品等增加硒输入。我国富硒农产品市场的开发前景极为广阔,并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优势。开发富硒农产品将成为我国发挥优质高效农业的新途径。因此,发展富硒高效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基础。
  在发展富硒农业生产上,植物对硒吸收与积累的数量是各不相同的,调查发现:十字花科>豆科>谷类(禾本科);乔木>灌木>草本;针叶>阔叶>草木;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植物。动物、植物中硒含量并非都是有效性硒,一般植物性产品中的硒生物利用率大于动物性产品。苜蓿、茶叶中的硒利用率程度最高,其次是小麦、玉米和黄豆,而蘑菇中的硒生物有效性较低,为7%~14%。在发展富硒农业的主攻项目时,需要进一步研究。
  2.2富硒农业主攻项目战略选择
  在选择富硒农业主攻项目时,从战略上应考虑以下几点:①满足市场需要;②当地有丰富的资源优势;③投资较少;④技术要求较低;⑤生产周期短,见效快;⑥便于当地组织粗加工或精加工;⑦体积较小或便于运输。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开发地域的生产实际,应突出大农业项目中的食品工业。先易后难,先近后远(交通沿线),先浅后深(先从土壤地表层开始后深层)。开发需要有关部门联合,共同开发一组产品,以开发生产富硒大米为例[5-9],大米是市场上重要的作物产品,尤其是富硒大米,可食药兼用,受到人们的欢迎,只要在当地富硒田地上就可以生产,不需投入较多资金,农民比较熟练地掌握栽培技术,生产周期短,只需4~5个月就可完成1次收成。当地也可将产品进行加工、粗细包装,通过粮食部门即可外运。1995年选择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稻区进行科学布点,土壤取样和样点上稻谷含硒量检测,结果表明,该区域确属富硒带,土壤含硒量为4.508~8.787 mg/kg。栽培水稻后,稻谷产品含硒量为0.471~1.032 mg/kg。根据课题开发实施计划方案,课题开始实施要有一个“高起点”,不仅要开发出“天然富硒米”,而且要求“优质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只有这样,才有较高的商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