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构建的初步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宏观环境,以推进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发挥政府绩效审计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审计体制;审计准则;审计指标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好转, 审计工作的重心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 也是审计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地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进行绩效审计的条件日臻成熟。
1.经济发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绩效审计将顺应形势的发展而产生。
2.我国绩效审计有法律的保障
我国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这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财经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效益情况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3.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绩效审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介绍西方经验,阐述自我见地的书籍相继出版,为理论的完善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政府绩效审计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