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思想的演变(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我国,人本思想经历了两次大的演变。一次是由人本到民本的演变,一次是由民本到人本的演变。本文简要回顾这两次演变,希望能够对深化人本理论的认识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本;民本;演变
在我国,人本思想经历了两次大的演变。分述如下:
一、由人本到民本
对于这次演变,学术界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其主要依据是:(1)中国历史上的人本实质上是民本,准确地讲是君本。人本源自欧洲,是西方舶来品。因此,无所谓由人本向民本演变。(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我国在夏代就有民本思想,而人本思想则产生于西周以后。因此,即使演变,也是由民本向人本演变,而不是由人本向民本演变。
笔者不同意上述看法。首先,如同欧洲人冲破神权和王权创立了人本主义一样,春秋时期,中国人打破“天”的权威,对人的力量以及人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作了一次反省,从此不再盯着外在的神秘力量——天,从自己身上寻找社会变化原因,并在此过程中萌发了人本思想,人不仅成了“神之主”[2]“国之主”[2],甚至国君也要“忠于民”[2](、“利于民”[2]。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诸如“天下为公”[3]、“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4])等史不绝书,人本思想很活跃,中国并非只有民本思想。其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五子之歌今文(《尚书》)无,古文(《尚书》)有”[5],而“古文《尚书》全是伪作”[6]。况且夏处于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民”的力量还没有显现出来,不存在“民惟邦本”的思想基础。
中国固有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孔子反对将人动物化,反对无视人的尊严,像对待牲畜一样对待人。因此,他不仅反对残害生灵,诅咒始作俑者应该断子绝孙 [7],而且反对强加意志于人,指出“匹夫不可夺志”[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孟子直截了当地要求执政者“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7]“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7]孔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8]如果主张不能行之于世,宁可流亡海外,也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尊重人的利益要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8],好富恶贫是人的共同心理。孔子不反对人们“求利”“得利”,只是主张“义以为上”[8],不能见利忘义。他公开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8],只要能致富,就是去干给人提马鞭的差事,他也没有二话。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藏在匣子里还是找一个能出好价的商人把它卖掉好?”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卖吧,卖吧,我就是等待商人的人啊!”[8]
第三,尊重人的物质欲望,反对鱼肉百姓。“食色,性也”[7],抑制人的物质欲望是不人道的。因此,孔子主张“足食”[8],孟子主张“薄税敛”[7],“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7],“耕者助而不税”[7]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7]季氏富甲天下,冉求当上季氏的总管后把田租提高了一倍,孔子闻讯后立即与他断绝师生关系,鼓励学生鸣鼓击之。
第四,倡导“仁政”,反对“暴政”。君子应当“以佚道使民”[7],在执政过程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确保其行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8]“苛政猛于虎”[3],孔子反对盘剥百姓。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好处,而且能帮助大家,这个人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仁人,简直是圣人呀!”[8])
人本妨碍君本,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9](情况下,除了被民本取代别无选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民本事实上是农本。其主要内容包括:
(1)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2)勿伤农时,给农事活动提供方便。
(3)实行常平仓制度,防止谷贱伤农。
(4)刺激人口增长。
(5)抑商贾,禁技巧。
(6)设庠序,学而优则仕。
(7)纳谏。
(8)及时赈灾。
总之,就是行使“仁政”。对此,日本学者泷川精辟地总结道:“先王之仁政,一则曰保民,再则曰牧民。盖古昔之天下,以一人君临万民,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万民之性命,系于一人之喜怒。一人而行仁政,则兆民安之;一人而行暴政,则百姓皆倒悬。故蚩蚩之氓,惟举首而望仁君,馨香而祝郅治,无所谓参政,更无所谓权利。”[10]
二、由民本到人本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学东渐,人本思想逐步在我国传播开来,并且在法律和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
1、国民
“国民云者,法学上之用语也。自事实论以言,则国民者,构成国家之分子也。盖国家者,团体也,而国民为其团体之单位,故曰国家之构成分子。自法律论以言,则国民者有国法上之人格者也。自其个人的方面观之,则独立自由,无所服从;自其对于国家的方面观之,则以一部对于全部,而有权利义务,此国民之真谛也。此惟立宪之国民惟然,专制国则其国民奴隶而已,以其无国法上之人格也。”[11]
国民与奴隶的区别是,“奴隶无权利,而国民有权利;奴隶无责任,而国民有责任;奴隶甘压制,而国民喜自由;奴隶尚尊卑,而国民言平等;奴隶好依傍,而国民尚独立。”[12]
去奴隶为国民,实质上就是去臣民为公民,使每个人都成为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2、权利
梁启超认为,“国家譬犹树也,权利思想譬犹根也。其根即拔,虽复干植崔嵬,华叶蓊郁,而必归于槁亡,遇疾风横雨,则催落更速焉……国民无权利思想者以之当外患,则槁木遇风雨之类也。”[13](P39)为国家计,他疾呼“为政治家者,以勿催压权利思想为第一义;为教育家者,以养成权利思想为第一义;为一私人者,无论士焉农焉工焉商焉男焉女焉,各以自坚持权利思想为第一义。国民不能得权利于政府也,则争之;政府见国民争权利也,则让之。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平等,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之权利于他国民在彼国所享之权利相平等。”[13](P39—40)
陈天华把国民权利归结为政治参与权、租税承诺权、外交参与权、生命与财产权、地方自治权、言论自由权和结社自由权。
不管民主立宪还是君主立宪,国民都有选举议员的权利,都有向官员乃至皇帝、总统提出请求的权利。国民通过议会来行使权力,议会代表国民制定法律,官员乃至皇帝、总统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他说:“西方大儒,都说人若没有政治思想,不晓得争权利的,即算不得一个人,虽然没有死,也和死差不多。”中国人应该“把政治思想切实发达起来,拚死拚命,争这政治参与权,不要再任做皇帝、长官的胡做乱为,把中国弄得稀糟,这是争权利的第一项。”[14](P186)“中国比如一个公司,咱们是公司的股东,皇帝、长官不过是从外前(湖北方言,意即外面——引者)请来的当家先生。”[14](P190)当家先生私自把公司卖了,或私自请别人干预公司的事,股东能不说话吗?“各国的国民,是一个人,列位也是一个人,怎么就这样的懦弱?”[14](P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