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藏品保管员应具备的素质(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文物藏品;保管员;工作态度;保管法规;数据库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文化享受有着迫切需求。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科学管理文物藏品是基础和根本。作为软件建设的一部分,新形势下文物保管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在思想意识、管理方法、保存技术、数据化管理等方面练内功,以实现对文物藏品的科学有效管理。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作用之关键,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业务效益是否明显,也作用于是否能为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方面。藏品保管员是藏品最直接的管理者,其对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之基础,科学地保护、规范地管理都能使藏品内涵价值得到长久的保存并不断转化为社会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博物馆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对藏品保管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现就一些博物馆的实际做法及思考,谈谈文物藏品保管人员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求教于专家。
一、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
文物藏品都是经由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通过征集、发掘、采集等途径获得的珍贵文化遗产。以资源而论,藏品是不可再生资源,藏品保管员首当其冲要担负起保护此“资源”不被灭绝的责任。国家和地方为发挥文物藏品潜在价值出台了系列文物政策、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藏品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藏品管理人员应遵纪守法,模范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这实际上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保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藏品管理员工作大部分是管理性、事务性的劳动,是默默无闻完成的室内工作,不容易出成绩,却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性科学。完成如此平凡而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正确处理好客观困难和主观努力的关系,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许多从事藏品保管的同志工作一辈子不被人提起,但其管理的藏品和有关资料有条不紊,这就是最突出的业绩,也是最高尚的行为。无论何时,空谈误事误国,务实工作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新世纪仍然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藏品保管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秉公办事,不利用业务之便谋求私利,不参与文物营利活动,不收藏文物。这不仅有利于藏品保管员集中精力工作,也利于提高自己工作的透明度。
二、执行保管法规,履行保管手续,坚持保管原则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藏品科学规范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和使用的保证。当然这种规章制度产生于实践基础之上,并不断地被完善、被修改、被补充。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整个社会其他产业相比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有法不依。因此迫在眉睫、函待解决的问题是掌握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鉴定明确,账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二十四字方针,遵从《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日常工作,以达到“妥善保管、提用方便”的要求。要实现藏品的规范管理,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把藏品的鉴选质量关。藏品的鉴定是对藏品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征集来的文物,只有严格鉴选,认真研究,才能辨别其真伪,确定其年代。根据现有资料可知早在春秋就有造伪了,可以说文物作伪是伴随文物的经济价值存在而存在的。只有判定了文物的真伪、年代,方可揭示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才利于对藏品的保管。
进行文物鉴定对藏品保管人员要求是较高的,不仅要了解器物作伪方法,也要掌握器物体现的时代特征,包括形制、纹饰、铭文、锈色、声音、合金成分、工艺流程特点等方面。既要运用比较法、综合考察法等传统方法,也可运用现代科技,还应将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鉴定方法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鉴定玉器就包括两种鉴定方法:一是玉器的质地材料,从其色泽、质地、硬度方面考虑是否达到玉的一定标准,通常借助仪器测量。二是不同时代对玉材的选择标准不同。新石器时代玉材的使用区域性很强,山东多用长石、江浙多透闪石、东北地区多用帕岩玉。商代则和田玉、南阳玉、山由岩玉皆有使用。这种年代的判断则以传统鉴定方法为主,重点了解每个时代玉器的特色,注意出土玉器的墓葬是否能为科学方法确定年代。考虑到古人有使用旧玉随葬的习俗,应注意玉器的制作年代与墓葬年代是否一致。目前伪玉极为普遍,手法亦是多样,使藏品优劣难分。所以,藏品鉴定不是一锤子买卖,真伪或时代含混不清等问题,应通过大量资料、书籍、图录,根据文物的形制特征进行鉴定、复查、研究、纠正,不能唯专家或前人是听,多方查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藏品保管员必须具备的。
对接收的藏品进行严格地鉴选是衡量保管人员业务水平的标尺,也是保证藏品质量的关键。对人馆的藏品,根据馆里器物的具体情况要选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文物作为正式藏品人馆,重复较多且器形规整的同类文物则作为重复品收藏,必要时可满足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博物馆间交换、调用。
在鉴定过程中,对于种类稀少、意义特殊的文物,要特别留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货币的生产流通步人低谷,对那些数量极少且为短命王朝的货币,倘若锈蚀较轻,仍可作为正式藏品人账。
第二,严格规范藏品的登记、编目、建档手续。文物鉴定之后,还要进一步综合研究,做出科学而详细的记述,包括登记、编目、建档等一系列手续,这也是鉴选工作的延续和补充。藏品登记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藏品登记账薄,最根本的一项就是细致认真、严谨求实地做好藏品总登记账,其与藏品登记卡、藏品作为彼此相符的一套一并人库保管。书写总登记账应按格式逐项填写。每一件藏品对应一个总登记号,总登记号应该标示在器物隐蔽处,以防影响美观。
藏品定名是鉴定器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藏品登记中要注意的一环。藏品的定名应力求简洁明确地涉及历史文物定名的三个部分,共性中显示个性,特征和通称要统一,这里仍要注意考究用词,定名规范。“藏品特征包括的范围广尤其是对纹饰等特征的文字描述差异较大,规范化程序相对较低”。如青铜器多有用“有首无身”的餐餐纹作为纹饰,其实此纹饰仅是宋代人对表现兽的头部或幻想中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的称法,而后来提出的兽面纹则更科学、更贴切地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诸如此类的情况还很多。要求定名语句统一适用一套标准语言系统,不能仅凭主观愿望,这也是广泛运用计算机管理,推行博物馆网络化的硬条件。藏品完残情况因部位、程度的不同,要求总登记账和卡片上措词准确,包括完整、残破、发霉、皱折、污迹、脱浆脱线、生锈、褪色、焦脆、残缺等方面的描述,力求详备。这些不仅关系到文物的价值,也涉及藏品保管工作的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