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程作用 促进心理健康(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分析了技校生的心理特点,认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突出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技能型课程,是促进技校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心理特点;健康教育;基本方法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分析技校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
技校学生心理特点与现状
技校招生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而此时正是他们生理、心理的形成期。此外,技校生还是一个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相对散漫、思想情绪相对欠稳定、意志品质和情感相对脆弱、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的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自信
由于以“分数论成败”的思维定势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技校生在思想上感觉自己是升学无望的“落榜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多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不想读书而被家长强迫来的。来自社会的片面评价,使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受到极大的伤害,从而厌恶学习、意志消沉。
(二)情绪低落
由于来自学生方面和家庭内部的烦恼,特别是一些由于家庭缺陷或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学生,他们与家庭的沟通渠道不畅,进而导致与社会交流也缺乏正确的方式,情绪低落,甚至暴戾。
(三)消极自卑
由于种种原因,就读于技校的学生往往都有“自己本来不是读书的料”的想法,总认为自己比高中生、大学生低一档,有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和自卑心态,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凡事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少数学生甚至怀有“破罐破摔”的不健康心态,不易听进教师、同学的教育或劝告,表现出消极自卑的特性。
(四)人格缺陷
有以上这些不良心理特点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往往通过破坏性行为来获得心理的平衡。长此以往,人格发生变异,给学校管理、德育工作和校风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是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因素,对学生的成长相当不利。有资料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警示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专家指出: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效应
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技能型课程,它对调节学生的心理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技校生往往因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种种困惑和矛盾,产生紧张、忧愁、压抑、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引导或适当地宣泄可以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反之,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竞争激烈的球赛,快乐刺激的游戏,优美的韵律操、健美操、健身舞、体育舞蹈和喜闻乐见的街舞等,能给学生以多种刺激及丰富的情绪体验。这不仅能释放他们心中的郁闷,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展现自我,而且可以让他们得到成功、快乐的体验,使情绪得到调整,情操得到陶冶。
(二)消除压抑,缓解压力
技校生同样面临升学、文化课统考、技能考证、计算机过级、就业等诸多竞争压力,很容易产生沮丧、压抑、紧张等心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能以体力上的紧张状态,诸如球类(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竞赛、武术等对抗性运动项目去消除精神上的焦虑、恼怒和悲伤,尤其是通过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生可以学会自我控制,以达到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