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于对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的探讨(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 成因 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迅速发展的黄金季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在家庭、学校、心理、情感及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应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加强思想教育、更加真切的理解与引导并进行挫折教育加以解决。
中学阶段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身心获得迅速发展的黄金季节。这一时期的学生年龄一般是十二兰岁到十八九岁,正是青春发育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据我镇沐浴店镇德育室对中学的1600多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上述调查情况说明,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中学生健魔心理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1在学习方面,能够把求知增长才干看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兴趣爱好广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善于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胜不骄,败不馁,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冷静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待考试既重视又无焦虑感。
1.2在个性心理方面,其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相符,能自尊自爱,有较清醒的自我意识,既能悦纳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及师长的关系,在集体中受欢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发展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愉快而稳定,善于自我调节,有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3在生活心理方面,关心家庭,热爱生活,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真诚友爱,礼貌待人,惜时守信,不过分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中学生心理阵礴的成因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中存在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而心理障碍居首位的是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产生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等。形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涉及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简单地分析几种因素:
2.1家庭因素
俗语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
2.2学校因素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致使教师布置作业过多,使学生有做不完的习题,过不完的考关,再加上学习成绩名次的公开,压迫学生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工作只面向少数学习成绩好或有特殊背景关系的学生,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