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对中国家庭心理学建设的启示(一)

对中国家庭心理学建设的启示(一)

详细内容

6.3.1建立中国家庭心理学的必要性
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直接照搬国外方法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看,我们都必须建刘芳,《系统思维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0,(2):168一174立本土的家庭心理学。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按照系统思维的观点,对一个系统的研究重点是要把握它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性、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虽然与结构有关,但并非单独由环境决定,而是由结构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家庭功能时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的结构(指系统内部诸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总和);二是家庭的环境,即社会(包括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我们看到,虽然在结构上,中国和西方的家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家庭外部的环境(社会)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社会对家庭而言既是外在环境,又是它的总系统。家庭整个地被社会包围着,并且自身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刻依赖于社会整体,要不断地从社会那里接受人类自身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各种思想文化。因此,从系统思想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不但要注重家庭的结构,还应注重社会对家庭的下向因果作用。
其次,从实践应用上看。当我们直接采用西方家庭心理学发展出来到测量工具和家庭治疗方法对中国的家庭进行测量和评估时,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在本文的第四章中,我们曾介绍过几种国外常用的家庭系统测量工具,如家庭适应性和凝聚力量表、家庭环境量表、McMaster家庭评定量表,这些测量工具都是在西方文化中研究和发展出来的,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特征。例如,认为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是具有清晰的沟通模式,清楚的角色互惠,清楚的代与代界限,自我分化和个体性较好等特质。当我们直接将这些问卷用于测量中国的家庭时,发现与西方相比,中国人在沟通表达和自主性的分数上偏低一些。这是因为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人的沟通模式都比较间接,强调效忠自己的家庭多于追求个人自主;重视家庭的权力层级及家庭内的和谐关系多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中国人在沟通表达或自主性的分数偏低,就认定中国人的家庭成员就不懂得沟通表达或没有自主性。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所谓“常态”家庭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功能进行研究,发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功能的理论和家庭功能的评价工具。不仅在测量上遇到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在家庭治疗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不同的文化,心理疾病的表现、作用不同,人们主观上对疾病的态度以及对疾病的估计也不同。所以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产生出来的理论和技术拿到其他文化中运用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差异的问题。例如,中国人对心理疾的认识还很片面,认为如果家庭成员心理有“病”,去看这样的“病”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因此家庭治疗师想要邀请整个家庭来接受治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中国家庭通常强调“内外有别”、“家丑不可外扬”,治疗对一于家庭来说属于外人,因此,家庭不希望治疗师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家事,只需要治疗师告诉他们问题在哪里,指导他们如何做,给他们一些建议就可以。再比如,中国家庭中家长拥有特殊的权威,如果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和怨恨,会令父母感到难堪,进而对治疗产生阻抗,等等。家庭治疗在中国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文化上的阻抗问题,也明确地警示我们,不能把西方的家庭治疗方法原封不动地搬来运用,而是要根据中国文化、中国家庭的特点以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进行改革与创新,发展具有本土契合性的家庭治疗模式。
6.3.2建立中国家庭心理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3.2.1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规定性
中国家庭的结构、家人关系、沟通方式、情感表达、发展形态、所面临的典型的问题等等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定和制约,因此,考察中国家庭必须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导源于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亦是世界三大文化类型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的特征包括:半封闭的大陆一海岸型地理环境、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以周边的游牧经济、家国同构的宗法一专制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生活土壤,催生了具有顽强的稳定性和宽广的容纳度的中国传统文化。概括地说,中国文化对家庭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结构的规定性文化人类学家许琅光认为中国家庭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父子轴的家庭关系成为家庭互动的优势模式,支配其它关系的运作与内涵。’父子轴关系具有儿项特性,包括连续性(eontinuity)、包容性(inelusiveness)、权威性(authority)、1卜性(asexuality)。这些特性显现在中国家庭互动中,强调以男性为血缘姓氏的正统承传,家中成员形成以辈份上下排序的权力等级关系,家庭中,父母、丈夫、兄长的权力大于子女、妻子、弟妹,其中男性家长为最高权威所在,在家中享有充分的支配权。父子轴关系的这几个特性支配着家庭中其它关系的运作与内涵,形成了家庭内部运作的规则与特征,杨国枢将这些规则与特征概括为:l)以男性为中心:亦即强调以男性为血缘姓氏的正统承传,家中形成按辈份上下排序的权力阶序关系,其中男性家长享有最高威权,在家中拥有充分的支配权。2)集体取向:以家庭为重,个人为轻。家庭中个别成员要以成就家庭目标、维持家庭利益与团结,达到家庭整体福社为出发点,为了家庭,个人要压抑自己的需求及幸福。3)垂直排序:主要强调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地位,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应对进退要严守对上遵从,对下命令的上下观念,而非平起平坐的原则。4)单向强势:家中的人际关系没有平等可言,即强势者约束、控制及支配弱势者,如家庭中,父母、丈夫、兄姊的权力大于子女、妻子、弟妹,如此单方面的强制约束有助于家庭内部权力冲突的减少。
5)角色优先:所有家庭中的成员均应做到五伦角色规范的要求,以做到家庭人伦的法则。6)责任为重:家庭中以义务与责任做为互动的基础,每个家庭成员均依照五伦角色的安排,对其角色尽义务与责任。2
(2)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规则的规定性中国文化中发展出了一套用以规范家人关系的伦理准则。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伦,常也,从人从仑”。传统中国家庭的伦常关系指的是儒家所倡导的“五伦”,即用以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种不同的角色关系。其中有三伦涉及到家庭中的角色关系,我们主要分析其中的夫妇和父子两伦。“夫妇”一伦指的是夫妻间的关系安排。针对夫妻间的互动,儒家提出“夫义/妇德”.父子轴家庭与夫妻轴家庭的运作特征与历程:大妻关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的伦理要求,界定出夫妇间的相处之道。所谓夫义”,指的是丈夫需能善尽到做为丈夫的义务,也就是负起照顾家庭、扛起家庭责任的义务。而所谓“妇德”,在宋代司马光《家范.妻》中有更进一步的说明:为人妻者,其德有六:一曰柔顺,二曰清洁,三曰不妒,四曰俭约,五曰恭谨,六曰勤劳。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故妇人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这段话说明了为妻者在家庭中,应以丈夫为首,尊重丈夫,服从丈夫的领导与决策外,更说明了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女性主要是负责家庭内的事务,举凡家庭中的清洁工作、家庭经济的预算与花费、家庭中情感的维系与和谐、孩子教养等问题,均是做为妻子所应尽到的角色责任。而“夫力妇德”的伦理要求似乎也说明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的职责。就男性角色而言,在家庭外面努力打拼,在职场上获得成就,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扛起家庭的责任,似乎才是尽到一个做为男人的职责。而女人则是负责照顾、料理家庭内的琐事,服从先生的领导与决策,才是尽到一个好女人的角色职责。“父子”一伦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安排。针对亲子之间的互动,儒家提出“慈/子孝”的伦理要求,界定亲子之间的相处之道。不过,虽然倡导父慈/子孝,但重点强调的主要是子孝。孝在中国文化中作用之大,地位之高,堪称中国文化的核心。所有的儒家典籍无不涉及对孝的合理性的论证和对如何为孝的规定。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而“孝”又是“仁”之根本。在《论语》中,孔子对“孝”进行了理论的阐发,概括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人们所拥有的最自然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表现为对父母的思念、感恩、担忧、敬爱、尊重,以及不怨恨等不同的形式。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其次,孔子认为,孝无违礼。儒家的道德思想是以仁为最高原则,以礼为准绳的。礼被看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因此,孔子把孝纳入礼的规范中,与礼相结合,受礼的约束,使之制度化、仪式化。《论语・为政》道“孟慈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再次,孔子及其弟子将孝看作是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百善孝为首。宗明义章第一》孔子教导曾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