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预防青少年犯罪(一)
详细内容
[摘要]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对策,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有些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作案手法,逞“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持刀砍人,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青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3.从犯罪年龄看,现在青少年犯罪大多在15~2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最活跃,最好动,模仿力最强,探索欲最旺盛,主观意识最不坚定,是违法犯罪的高危阶段。
4.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占主体,也有少部分在校的大学生。
5.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一是思想认识逐渐成熟,敏感好奇,富有想象力,喜欢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相对来说比较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时,极易受不良影响而违法犯罪;二是自我意识渐渐增强,对成年人的依赖心理减弱,形成“自我中心”倾向,渴望独立,但往往不能如愿,充满了叛逆思想,使其理想和现实脱节,以形成善恶颠倒的心理倾向;三是情绪情感不稳定,易于冲动,特别是狂暴的激情,往往使青少年不能自控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影响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过分溺爱、打骂体罚,甚至有些父母倡导欺骗等。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目前社会上一些书刊、音像制品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他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一些不健康的电子游戏厅、网吧、影视厅等全天开放,致使一些青少年放弃学业,终日为此着迷,从而使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就教育现状来看,不少学校并未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片面地强调和追求升学率。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陈旧的、死板的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冷落和歧视,挫伤了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对自己放弃,极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