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看新闻的情感美(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综观08年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受众在情感体验方面感受到的主要有:悲壮的情感美、激昂的情感美、关爱的情感美、忧患的情感美。
关键词 灾害 情感 审美
AbstractLooking at the fighting against the snowstorm covered by Hunan media in 2008, audiences’ feeling on emotional exprience are : the beauty of tragic emotion, the beauty of passional emotion, the beauty of careful emotion , the beauty of suffering emotion .
Key words disastersemotionaesthetic
今年元月,一场50年不遇的罕见冰灾突袭湖南。在这场抗冰救灾的保卫战中,湖南传媒人用热血、用责任,用笔头、镜头、口头描绘了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抗冰图画,谱写了一曲曲气贯山河的抗冰壮歌,营造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冰雪、共渡难关的浓厚舆论氛围,为夺取抗冰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同时也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重阅这些新闻作品,不仅能深切地感受到湖南新闻工作者爱的心灵、美的情怀,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溢于画面、图片、声音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美。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新闻作品中的浓郁的情感抒发,具有情感内容的新闻作品,能以丰富的色彩打动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综观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受众在情感体验方面感受最深刻的有悲壮之情、激昂之情、关爱之情、忧患之情。
一、悲壮之情感美
2008年元月末,冰灾让人触目惊心:京广线中断,京珠高速堵塞,南北两大动脉几乎同时瘫痪,数万辆车辆和列车、数十万旅客和人员被困在风雪交加的途中。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冰冻直径超过35毫米的有11个县市,部分县市冰冻强度超过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极值。因灾倒塌房屋5.4万间,3000多万人受灾,240万人饮水困难,因灾死亡10人,死亡大型牲畜23.3万头(只),2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长沙断电,衡阳断电,永州断电,郴州断电。至此,迎来了湖南人全民抗冰救灾的壮举。而作为湖南的多家新闻媒体也通过新闻作品真实地再现这种壮举,抒写了一种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情。
湖南经视现场直播的《倾城送英雄》的壮丽画卷最具有代表性。1月26日下午,已在抗冰保电第一线连续奋战了六天六夜的省送变电建设公司职工罗海文、罗长明和周景华,在华能长沙电厂沙坪变电站进行塔架除冰时,因线路覆冰太厚、塔架不堪重负突然倒塌,3人从50余米的高空坠地,不幸以身殉职。在送别英雄的最后时刻,湖南经视策划组织大型直播活动《倾城送英雄》,1月30日上午,eTV综合、都市和金鹰955三个频道并机直播。透过视频,阴霾的天空下自发的长长的送殡车队、道路两旁悲伤而静穆的人群、灵车上“保网英雄浩气长存”的白色条幅,此情此景让人尤感悲伤。
《湖南新闻联播》、《湖南日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湖南频道等媒体对苏湘泉烈士的报道也充满了悲壮之情。报道说,一位本不在抗冰一线工作的湖南汉子,为了给郴州灾区人民送去光明和温暖,掏出积蓄购买救灾设备。漫天风雪中,他放弃和家人过一个热闹年的机会,千里驾车运送发电机,不幸遭遇车祸壮烈牺牲,他就是湖南润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湘泉。牺牲6天之后,人们才从燃烧散架的汽车中,通过辨认发动机编号,确认已经基本燃成灰烬的遗体就是这位可歌可泣的抗冰英雄。英雄壮举感动三湘。作为商界人士,这次灾害中他并没有在抗冰救灾一线,但危难之际,他义无反顾,他的精神可歌可泣。
《长沙晚报》刊登的“英雄司机的最后11小时”、《潇湘晨报》刊登的“他的离去,让整个城市动容”也是让人动容的新闻作品。
《湖南日报》这一时期的众多报道非常典型,我们不妨例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新闻标题:1月26日的“冰雪无阻发行路”;1月27日的“千里京珠大援救”、“热血护光明”;1月28日的“抗冰保电三英雄”、“为了39个被困的孩子”、“九郎山上破坚冰”;2月2日的“鏖战‘南大门’”;2月2日的“浩气巍然冰雪间”;2月4日的“决战良田”;2月9日的“冰点中的抗争”;2月11日的“冲锋陷阵在此时”;2月13日的“鏖战‘京珠’”;2月25日的“抗冰保畅铸风流”;2月26日的“撼人心魄抗天歌”等等。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从它的内涵来看,标题是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从它的作用来看,标题表明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透过这些标题中富有悲壮色彩的词,我们能体味到抗冰的艰险、抗冰人在“保电、通路、安民”这场攻坚战中奉献着热血甚至生命。
在三湘大地,在山区高高的铁塔,在千里京珠高速路,那些平时简单得近乎单调的劳作,陡然都成为一场生死考验,被赋予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二、激昂之情感美
2008年初这场罕见的冰雪灾害,让湖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激起了湖南人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巨大的激情,正如湖南经视总结的“冰雪点燃激情”,湖南新闻人既是这一重大事件的参与者,更是这一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从湖南媒体这次的新闻写作实践来看,这种激情渗透在记者的整个采写活动之中,伴随着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一起出现并和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这种激情成为记者采写报道的内动力,而在这种情感思维的过程中,又出现着以情取舍、以情评价、以情而作的情况。
新闻作品的激昂之情出现在新闻评论之中。在抗冰救灾的紧要关头,新闻评论不仅引导了社会舆论,更是吹响了抗冰救灾的嘹亮号角。“科学应对,务实求胜――一论湖南08抗冰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二论湖南08抗冰精神”、“顽强拼搏,坚忍不拔――三论湖南08抗冰精神”、“四论湖南08抗冰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让湖南08抗冰精神发扬光大”、“团结一心,重建家园”以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暴雪坚冰党旗红”等都是典型的新闻评论作品。评论指出:在抗御08特大冰雪灾害中,“万众一心”张扬的是灾难中风雨同舟、生死相依、共赴危难的团结精神,展现的是三湘儿女众志成城抗击风雪的磅礴气势、壮丽画卷。评论指出:千军万马鏖战冰雪,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极其的伟大,令冰雪失色、山河震撼。冰雪灾害面前,一股股人民的力量犹如江河汇流,浩浩汤汤,势不可当,形成了我们共赴危难、奋勇向前的浩然之气。评论指出:正是凭着这股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终于走出极度深寒,拂去皑皑冰花。经过这场特大冰雪灾害的洗礼,三湘儿女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再一次得到升华。……这种饱含激昂之情的议论与抒情在新闻评论中比比皆是,它极大地鼓舞了湖南人民抗冰救灾的斗志,成为夺取抗冰救灾胜利的巨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