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助推民生新闻影响力(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对多媒体时代助推民生新闻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 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的视角,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特别在实践领域,从广播电视到报纸再到网络,民生节目、专版遍地开花,从关注百姓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到引导社会公共生活,其跨媒体的普适性、新闻内核的贴近性、受众话语权的扩张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民生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雏形、生成和成长
1.雏形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此时民生新闻的某些构成要素开始在新闻传播中萌芽。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萌芽状态,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等。1995年诞生的都市报,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方位报道各市民阶层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市民新闻”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都带有了一些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的一些特点。
2.民生新闻真正生成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之所被新闻界和理论家们公认为是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就在于这个节目不但发扬光大了都市报、晚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将“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典型范例,进而产生了普遍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各电视台争相开办起类似的民生新闻栏目,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重庆台的《天天630》、福建台的《现场》和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行,以致于用任何一种传统新闻分类概念来概括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新概念来概括并确认《南京零距离》这类已大量出现在我们新闻实践中的节目样态的内涵与价值”。 他认为,对《南京零距离》及其同类节目“用旧有的诸如‘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辞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的是‘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不仅字面上比较切题,而且内容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类新闻的平民视角以及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些本质性的内涵。”从这时起,民生新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
民生新闻走红电视传媒的同时,党报也增多报道民生新闻的版面以加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民生新闻成了电视、报纸诸多媒体竞争的利器。
3.民生新闻快速成长阶段则始于网络媒体的加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这个容纳了最多受众的新势力媒体加入到关注民生新闻报道的媒体行列中来,它的参与对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和媒体间的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加入使民生新闻报道手段更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受众更广泛,使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一则重大的民生新闻瞬间就可能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网络媒体的出现也标志着民生新闻报道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多媒体互动使民生新闻报道产生了难以意料的影响广度与深度
现在应该说是报纸、电视、网络同时并存的“战国时代”,从民生新闻传播的现状看,这个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与同盟者的关系,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彼此融合将民生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扩展到一个让人难以意料的广度与深度,新旧媒体的联合掀起了一个民生新闻的风暴。
2007年5月到6月间,震动全国惊动中央的黑砖窑事件;2007年10月至12月,引起世界关注的华南虎事件;2007年3月到7月,在全国引发普通百姓和专家广泛讨论的厦门PX事件……都是多媒体交互式报道的重要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单个媒体揭开事件后,本地的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开始介入,让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其中网络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由于网络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又将事件迅速传至各地,直接引发了传统媒体――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的跟进报道,发出大量的追踪报道。其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
2007年6月,《深圳特区报》的一篇《被车撞倒还遭暴打 六旬老人身心俱伤》的报道,拉开钱军打人事件的大幕,接着深圳各电视台、报纸和网站紧紧跟上,形成多媒体互动推进的第一波;随后全国各门户网站、国内各报社、电视台紧紧跟上,形成全国多媒体跟踪报道钱军打人事件的第二波。这是一起多媒体交互式民生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下面笔者以自己编辑处理过的深圳钱军事件个案为例,说明多媒体互动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度。
1.《深圳特区报》揭开了钱军事件的一角
2007年6月的一天,《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石义胜接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称2007年4月,家中的老人上街散步时,遭一车主狂殴,双方办了协议解决方案后,车主却拒不负责且失去踪迹。职业正义感让石义胜决定关注此事件。他见到报料人欧阳女士后,被欧阳女士提供的录相资料震惊: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校长,在女儿居住的小区附近散步,突然被后退中的车撞倒,车主不道歉不说,所而殴打他16分钟之久,还不断出言侮辱他“想偷车”,其间有围观路人出来劝阻,却被打人者威胁“谁劝就打谁。”6月12日,《深圳特区报》以《被车撞倒还遭暴打 六旬老人身心俱伤》为题披露了这一事件。
2.网络扩大了钱军事件的影响力
如果说报纸的连续报道揭开了钱军的丑恶行径,让一批读者获悉了事件,那么网络的介入,或者说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钱军事件迅速进入无数受众的视线。
2007年6月15日,网站上出现了“钱军行凶”的视频,这一帖子发出后获得了强烈反响,当天,深圳新闻网上此视频的点击率超过4万余次,而在该网站聊天社区内,有关钱军打人的帖子和回帖当天也超过10000篇。网友们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态度――“愤怒”。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这样写道:“我是在愤怒和悲凉中看完这16分钟的视频录像的。钱军,一个年轻人,竟然可以当众殴打一个可以做他父亲的老人,还逼着老人下跪,我在电脑前几乎听见那一连串的耳光声。他是那样的张狂,他的良心何在?他的人性何在?此时,谴责是人们发出唯一的声音,惩罚是此刻最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