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SEMINAR式课堂教学研(一)
详细内容
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它们在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繁荣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国家健康、稳定、持续和快速地发展,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的意义。因此,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非常重要。有调查显示,毕业生把与研究能力密切相关的“获取知识”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1]然而,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过于强调外语的工具性,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训练和运用,结果是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学术性方面就相应地欠缺,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发,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2]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使其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要点。而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中引入SEMINAR式的课堂教学,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代写论文。
一、SEMINAR课堂教学的概念与应用
SEMINAR课堂教学模式始于创建于1810年被学者公认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柏林大学。这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授(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3],又被成为“研讨班”式教学。随着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的传播,SEMINAR一经出现,即为德国各大学争相仿效,随后又被法、英、美、俄各国所借鉴。[3]在美国,随着19世纪20年代SEMINAR被介绍到美国,逐渐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至20世纪70年代,一年级SEMINAR成为美国大学一年级教育改革的主要形式之一。[4]目前,美国继续号召研究型大学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就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建议广泛开设新生研讨班。《博耶报告三年回顾》显示:美国有76所研究型大学为新生举办学术性的研讨班,其中有32所大学新生参加研讨班的比例在一半以上。[5]斯坦福、杜克、伯克利等名校均开设了各种SEMINAR课程,并对学生的研讨课程参与活动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6]
随着近年来国际教育交流的发展,国内也有研究者提出使用SEMINAR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7-9]并就其进行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10-16]但是,就目前课程开设的情况而言, SEMINAR主要应用于以本族语为中介语教授的非英语专业的课程,在英语课程中使用SEMINAR方式进行教学的应用范围还非常狭窄,主要只有限地用于某些英语专业的专业类课程(语言学、文化、翻译等)教学[2]以及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而使用英语作为中介语在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采用SEMINAR方式授课只偶尔见于一些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因此,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中使用英语应用SEMINAR方式进行教学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值得研究与探索。 二、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
SEMINAR式课堂教学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出, 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范式,作为课程的必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①改教学上的“单向传导”为“双向互动”,形成以学生自主型学习为主的教学过程;②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示下理解具体的事物,使得学科课程学习进一步延伸,使学生能够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消化、理解和运用;③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阅读水平,促进以阅读为中心的思考;④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通过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精神;⑥提高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有效传递学习成果的能力。[12]
具体到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的SEMI-NAR式课堂教学, SEMINAR具有以下作用:1.培养研究能力培养大学生作为具有研究与创新精神的学习者。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对现有的专业学科最新发展有深入地了解,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见。两方面中,第一方面是第二方面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而为了实现对现有专业学科的发展有充分了解,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外语(英语)能力,能够阅读有关的外文专业文献。而在专业英语课上采用英语SEMINAR方式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外最新的专业前沿信息,并且通过SEMINAR课堂上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不仅有机会了解这些内容,同时还可以批判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甚至可以做出自己的研究课题,从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发展到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提出自身观点与创造的阶段。
2.提高英语能力首先, SEMINAR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有可能与学生的专业与兴趣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其次,从认知角度来说,英语授课的SEMINAR专业课程可以真正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学生已经有所了解的中文专业知识到英语表述的专业英语知识,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英语知识到专业英语的范畴,语言知识的习得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上建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再者,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英语授课的SEMINAR专业课程的语言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的方式,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应用其语言技能完成任务,语言学习中的outpu,t即“输出”得到了强化,学生因而有望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3.培养学习与研究方法英语授课的SEMINAR专业课程中,学生将亲身感受“探究学习法”、“任务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学习与研究方法,而这些方法的掌握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个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
SEMINAR式课堂教学设计1.课程开设的时间在早期, SEMINAR主要用于(国外)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阶段。1959年,哈佛大学为了提高一年级教育的学术性,开始进行一年级SEMI-NAR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随后一年级SEMINAR成为美国大学一年级教育改革的主要形式之一。[4]在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在低年级教学中, SEMI-NAR侧重于讨论和研究学科的重要文献,研究文献作者的思想和方法,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则以研究问题为主。”[12]在这里国内外研究者对于SEMINAR课程设置时间与安排的建议,都是基于本族语作教学介语。考虑到在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中进行SEMINAR活动依托的语言工具是外语(英语),对学习者的外语(英语)基础有相当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大学学习的高级专业阶段(即第3学年后)开设该课程是比较切实的选择。一方面,通过大学前两年的英语学习,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一般可以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在高年级阶段使用更高层次上的专业英语是一个合理的过渡。同时,大学前两年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将为学生进行研究做出更好的准备与铺垫。而在课程开设之后,先侧重“学习讨论前人研究”,后强调个人“创造”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合理做法。
2.教学的主要内容SEMINAR具有相当的研究性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所做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进行批判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结合以上对研究的界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SEMINAR式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文献检索及阅读。教师可以推荐某些英文专业文献资源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就这些资源进行阅读,或者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然后带至课堂向全班同学做PRESENTATION介绍。听众可以就文献中的不理解的内容,以及PRESENTATION中不清楚、不理解的表述提问,要求主讲人进行回答。这一活动中,学生首先必须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检索,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文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提高自身对英文专业信息的处理能力。然后,学生还必须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认真阅读,从而能够获得针对研究与外语(英语)书面阅读能力两方面的训练。而课堂进行的PRESENTATION解说将给予学生一个进行外语(英语)口语训练的机会,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将有所帮助。
第二,教师组织的文献阅读与讨论。除了同学们自己选择的文献外,教师可以选择某些专业方向上的代表性英文文献,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一起分享、讨论、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