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用缺失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认为,在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核心的今天,是信用缺失梗阻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深化银行改革,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势为必然;但是,作者认为应先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并提出构建信用体系的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前紧要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产品。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信用缺失信用体系信贷产品
AnAnalysisoftheMedium-and-smallSizeEnterprisesFinancingDifficultly
throughCreditInpleteness
Abstract:Theproblemofthemedium-and-smallsizeenterprisesfinancingdifficultlythathasbeenpaidcloseattentiontoisapointatissue.Itiscreditinpletenessthatresultsinthedifficultiesofthemedium-and-smallsizeenterprisesinmodernsocietywherecredithasbeethecoreofmoderneconomiclife.It’snecessarytodeepentimelythereformationofChinesebanksystemforsolvingthedifficultiesofthemedium-and-smallsizeenterprisescollectingfunds.But,weshouldestablishapletecreditsystem;andthekeytoconstructingthecreditsystemispeople’sfavorableexpectationofthefuture.Beforethis,itisthemosturgentthatexistingbanksbringforthnewfinancialinstrumentswhichissuitableforthemedium-and-smallsizeenterprises.
KeyWords:medium-and-smallsizeenterprises;Difficultyoffinancing;Creditinpleteness;Creditsystem;Creditinstrument.
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问题,有人提出组建民营银行,即增量改革,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林毅夫2000;江其务,2001);有人提议国有银行民营化,即存量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刘佩2000);也有人主张通过企业债券市场(邱华炳,2000)、股票市场,尤其是二板市场(王国刚,2001;陈晓红,2001)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不管是选择建立民营银行的增量改革方案,还是选择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存量改革方案,亦还是选择建立企业债券市场、二板市场的方案,适应民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时俱进,我国深化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深化金融改革的前提。因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就是采用还本付息的方式,聚集资金、分配资金、调节资金余缺;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信用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信用是金融的基础,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吉登斯在其一系列社会理论著作里反复指出: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是“风险”与“信任”关系的协调,也就是信用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大体雷同,都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经济资源的准绳,但是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整体竞争力的差异较大,深究其因就是信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可见,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
一、信用缺失梗阻中小企业融资
理论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涉及到中小企业自身资本金少、规模小、管理模式、经营机制落后、倒闭比率高等因素,涉及到现有金融体系中小银行不能满足、国有大银行不愿融资的体制的原因,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有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有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因素,也有当前资本市场排斥中小企业筹资的原因(梁峰,2000)。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揭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有现实意义,同时认为,在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核心的今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发展壮大时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沉积了大笔资金缴存中央银行、转存上级行或通过不正当渠道流入股市投机,造成我国投资需求不足、进而消费需求和总需求不足,为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就是信用缺失梗阻了资金的流动。信用的缺失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关键。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信用在内容上由承诺和兑现两部分构成。承诺,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都很容易做出;而兑现则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统一,不是容易做到的。有还款意愿但没有还款能力或者是有还款能力但没有还款意愿,都会造成信用在内容上不完整,即“信用缺失”,这是指狭义上的;广义的信用缺失还包括整个社会缺少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等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狭义上的信用缺失,尤其是由有还款能力而无还款意愿所造成的,引发的结果——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这一信息,在广义信用缺失的条件下,成为“不完全信息”:一个人失信了,只有当事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或者为知道这一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太高,这个人照样可以从其他人获得借款,至少短时间内是可行的。
对我国企业融资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占绝对多数,由于政企不分,企业获取资金多少完全取决于政府行为或政策需要,这时国家信用唱主角,曾经发挥良好作用,但最终造成低效、浪费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外资的进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涌现,且日益蓬勃发展,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拨”改“贷”以后的企业资金供给机制,表面上政府信用让位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但是由于银行是国家的,企业也是国家的,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贷款,到期本利不还时有发生,使银行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既制约国有银行向现代银行制度的转变,也制约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国家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施剥离。足见这一阶段的银行信用仍是以国家信用作保障的(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只对1995年以前国有银行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就是说国家信用只保障1995年以前的国有银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不透明程度高,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在广义信用缺失条件下,银行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对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相比成本要高的多。同时,中小企业在无序的恶性竞争中产生的失信,令银行不敢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虽然中小企业中也有不乏信誉卓越的,但是在信用缺失的条件下,银行很难将其与其它企业甄别出来,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组建民营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也有学者提议对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革,增加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改革十分必要,但有一点应注意:民营银行也好,国有银行民营化也好,它们首先都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它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下,任何一家银行选择融资对象时,只能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资金偿还能力和信誉状况为标准。企业的成份是国有还是民营,只能说明企业的产权结构。一家民营银行会因为一些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信誉佳而向其大量贷款;一家国有银行也会因为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好、信誉佳、发展健康而向这些民营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因此,国内纷纷炒作的关于放松私人投资者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组建所谓民营银行的建议,并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建立合理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以后,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国有银行完全能够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这可以从近年中央银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准备金存款利率,而商业银行“惜贷或惧贷”、“缴存和转存”准备金等行为上反映出来。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使银行在选择贷款企业时,很难获取该企业的信用状况记录和相应的信用担保,为了避免信用风险,银行就谨慎贷款。
有学者提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邱华炳,2000),修改我国现行法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仅限于国有企业的规定,允许中小型为主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以解决其发展的资金瓶颈。这不失为一副良方。但是,一个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首先要取得投资者的认可,否则债券会发不出去。而要取得投资者的认可,作为发债主体的企业要有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除了发债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投资收益、现金流量分布良好外,企业的信用状况、守信程度如何对取得投资者认可更为重要。在目前信用缺失的前提下,这一方案尚不具有可行性。
对有学者(王国刚,2001;陈晓红,2001)提出的利用拟设立的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筹资服务的设想,从拟定的二板市场上市门槛: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有形资产不低于8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递增幅度不低于30%来看,将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挡在二板市场之外;能具备上述条件的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是不会很难的。即使通过二板市场中小企业筹资可行的话,在二板市场筹资成本之高也不是其理想的选择(从运行最为成功的美国NASDAQ市场的筹资费用高达筹资额13%-18%,且最低不少于30万美元,可想象我国拟设立的二板市场筹资成本),除非是像大量上市公司在主板市场抱着圈前的目的。从发达国家二板市场的功能定位为风险投资者提供退出场所和为上市公司继续发展壮大融资来看(林毅夫,2001),如果像股票主板市场那样,以更为宽松的条件为企业上市圈钱的话,有另外设立二板市场的必要吗?即使中小企业在二板上是融资可行的话,层层的上市申请、核准,没有良好的信用纪录能行吗?所以,笔者认为,二板市场尚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理想场所。
可见,信用缺失使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使通过企业债券市场、二板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的方案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