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哲学其它相关>北京石景山区科技馆规划与发展研究(一)

北京石景山区科技馆规划与发展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北京石景山区科技馆规划与发展的社会背景、当前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石景山区科技馆近年来向数字娱乐方向发展的功能定位和机制模式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论文最后讨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北京石景山区;科技馆;数字娱乐;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cience museum in Beijing’s Shijingshan District.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orientation and mechanism in digital entertainment of science museum in Shijingshan District, and provides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some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planning of science museum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Beijing Shijingshan District; science museum; digital entertainment; planning

1 规划背景
石景山区是首都北京八个城区之一,区域面积84.32平方公里,2003年全区常住人口50.6万,地处北京市城区的西部,位于城郊结合带,是中心城和西部发展带的交汇点。从历史上看,石景山区是北京市的传统重工业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产业的调整,石景山区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传统重工业区厂房遍地、烟囱林立的情况大为不同的是,石景山区实际上是北京市城区绿化率最高的地区,2004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31%,超过北京市的平均城市绿化覆盖率(38.56%),同时是全市唯一拥有山林的城区,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都中心区西缘的生态走廊和绿色屏障。也许是考虑到石景山区在新的城市规划中相对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新世纪初颁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石景山区的功能定位是“一区、三中心”,一区即指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内涵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中心则分别是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结合首钢的搬迁改造,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2005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以休闲、娱乐为发展主旋律,以营造京西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为基础,打造集休闲、娱乐、会展、购物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即CRD(Capital Recreation District)。至此,石景山区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
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CRD战略的实施将会引发石景山区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转变,即从传统重工业区到高新技术区、数字化产业区的转变;从污染区到生态区的转变;从单纯游乐到文化休闲的转变。在促进这些转变的过程中,建设数码娱乐产业被石景山区确立为本区产业技术的发展主线,其目标是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数码娱乐产业基地,进而成为全国数字娱乐都市经济的领头羊。其中,以建设数字娱乐科技馆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得到了广泛共识,并很快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无疑为石景山区科技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2 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石景山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区科技馆,第四纪冰川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特别是八大处公园,石景山游乐园已有较好的基础和知名度。此外,全区目前共建有科普画廊330处,建筑总长度2759米,建成市级社区科普基地1个,区级科普社区49个。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石景山区科普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缺乏现代化的、有较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普场馆。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长期受制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机制僵硬等诸多因素,积重难返,困难重重。以石景山区科技馆为例,作为区级科技馆,自1992年成立以来主要依靠区政府投入和市科委、市科协专项资金支持。10多年来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从建馆到2003年,11年来科技馆用于维护建设的费用仅为70万元,平均每年不足7万元,且都是政府投入,从未得到过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科技馆自身的建设一直没有较大的进展,场馆的基础设施少,自身不具备科普展品的制作能力,始终没有常设展览和展品,只能举办临时性展览和活动。同样,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在北京市也颇有特色的石景山第四纪冰川馆建馆后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再投资,时至今日最多一次也只能接待30人,其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周边环境差的状况长期以来都得不到改善。
石景山区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显然在我国科普设施建设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费方面,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严重制约科技馆的正常发展,甚至维持生存都比较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靠出租场地等勉强维持。
(2)在设施方面,场馆的基础设施少,并且单调落后,一般缺乏常设展览和展品,往往只能举办临时性的展览和科普活动。
(3)在人才方面,在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的同时,由于科技馆发展状况比较差、待遇低等原因又往往难以留住已有的人才。
(4)在机制方面,科普展品的制作、交流缺乏支撑以及协调机制,造成科普展览、活动的成本较高,展品利用率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3 重新定位与机制探索
数字娱乐产业对于石景山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数字娱乐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结合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配合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新世纪初,石景山区政府适时提出了以建设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普的重大举措。在围绕打造石景山区科技馆"科普主阵地"这一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开始走上整合社会资源,引进企业机制的道路。
为此,石景山区科技馆首先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依照建设“休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发展理念,其中科技馆原先的展示厅将建设成含汽车模拟驾驶、全息音响、地震仿真、幻影成像等10余个科普体验项目为主的大型数字娱乐科普展示厅,同时打造无线娱乐科普厅、动漫科普阅览厅、电子竞技科普厅、数字港科普餐厅等新设施。从而一方面将科学普及寓于数字体验休闲娱乐之中;另一方面也能积极推动石景山区以数字娱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建设。
其次,在数字娱乐型科技馆的建设上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投资兴建的机制和模式。即由政府投入少量资金,企业提供主要资金和产品,科技馆提供场地,走企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之路。科技馆为公司提供设备展示平台;企业则为科技馆提供数字化科普设备,较好地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如科技馆已与东方恒润公司共同合作建设数字体验展示中心,同时与北京锋行九州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泰利科技集团共同筹建的电子竞技中心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并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将独家受牌该中心为“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届时该中心也将对公众开展电子竞技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
石景山区科技馆新的功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的初步变革,不仅能够有效盘活科技馆的既有资源,而且也将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数字娱乐方面的体验展示功能,进而达到向全区进行科普功能辐射,并建成具有"数字娱乐"特色的科普示范基地和体验娱乐展示中心。这无疑将为石景山区引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开展科普工作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