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一)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制,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调研分析,提出一些针对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 双证书制度
  
  所谓双证书制,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参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双证并重制度”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必然性
  
  1.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国家教育法规的要求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8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详细说明:“要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经所在学校考试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所在职业培训机构或职业学校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对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考核合格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从事相应职业的凭证。”
  2.实行双证书制度是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
  3.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现状
  
  从2005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的对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和总计36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中,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具体情况。
  1.“双证书”制度的实行已经相当普遍
  各高职院校已普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大多数证书属劳动部门管理。调查显示,已在部分专业或全部专业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占被调查院校的 92.6%。尚未实行“双证书”制度的主要是一些还没有毕业生的新建院校
  2.“双证书”中的资格证书的级别普遍较低
  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普遍为中级,紧缺制造业类专业的取证率较高。在取证人员中,有 86%为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对口招收中职生的少数院校和专业毕业生能拿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至于拿到技师资格证书的则只有极少数省级和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