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队需求牵引的院校人才培养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改变着部队对军事人才的战略需求、结构需求和动态需求。军队院校应当根据部队人才需求的调整,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发挥办学优势,从宏观统筹、前沿聚焦和终端落实三方面培养具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现代军事人才。
【关键词】院校教育 人才培养 部队需求
胡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也是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具体要求。军队院校“姓军为兵”,就是要服务于战备、服务于作战、服务于部队。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过程中,院校应当基于部队需求着力培养具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现代军事之才。
一、以部队战略需求为牵引,宏观统筹提升军事人才培养层次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内涵丰富,部队实施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建设中,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这就要求军队院校进一步明确方向、理清思路,从宏观上统筹安排,立足部队战略需求,在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培养知识结构全面、胜任联合作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军事人才。
1、培养知识结构全面的军事人才
胡主席指出:“高素质的军人是现代军队这个复杂人机系统运行的决定因素……加强院校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努力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事体系,这就要求军事人才既能打赢信息化战争,又能完成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国际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这就需要院校统筹好核心军事能力培养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员广阔的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美国西点军校给学员提供广泛的教育,几乎涵盖了文学、理学及工程学所有学科的42个专业。我军军队院校应当统筹培养层次、学科专业和课程设计,加大宽口径、高标准的军事基础教育力度和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步伐,形成军事人才培养的聚合优势;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使其不仅仅成为某一领域的“办事员”,还要能成长为部队建设的“领导者”。
2、培养胜任联合作战的军事人才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战争、遏制战争。为此,需要与政府部门、公安武警乃至国家组织和其他国家军事力量合作,实现部队作战的信息化联合,包括军兵种联合、军地联合和多国联合等。军队院校培养的军事人才,不仅要精通传统作战,还要掌握现代作战知识;不仅要学习军事知识,还要了解地方相关专业的知识;不仅要深入学习我军的知识,还要了解外军的发展。同时,军队院校要充分利用区域性资源深化联训联教。当前,部分院校开展的联训联教,主要是院校提出需求,总部机关指导,友邻部队配合。下一步,可以考虑院校与部队一起提出联训需求,共同完成联教任务。同时,在军队院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充分发挥协作区的作用,深挖区域性资源,形成院校、部队间的联训联教常态机制;探索院校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的路子,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训练的技术含量,整合信息资源,取长补短,共育人才。
3、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军事人才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的急剧膨胀使其有效时限大大缩短。在高技术领域,知识衰减的速度为每年15%~20%,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5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部队所需要的军事人才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干中学”,通过岗位自学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胜任工作。美军创立了终身学习制度,确保个人在执行联合任务时能够及时掌握联合知识。因此,院校不能停留在单纯的一次性教学上,要实现军事人才教学的可持续性,使学员产生学习兴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军事人才。
二、以部队结构需求为牵引,聚焦前沿提高军事人才培养水平
根据自身特点,各级部队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职能任务不尽相同,加之多样化军事任务随着形式任务的变化调整也处在不断拓展之中,部队对军事人才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为满足部队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军队院校培养的军事人才,应当能够掌握先进适用的军事理论,能够遂行及时有力的多样化军事行动。因此,军队院校必须尊重规律、讲究方法、打破常规、敢于创新,通过聚焦前沿培养军事人才。
1、把握军事人才培养趋势
“欲应天下之务,先审天下之势。”麦克阿瑟在担任西点军校校长时提出了“应着眼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着眼于复杂的未来,着眼于军事技术和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的原则。当前,人类历史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性军事变革。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向纵深发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一方面,军事新理论、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军队院校应当紧贴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前沿,适应军事理论、装备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力争在第一时间创新课程内容,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装备内容吸收进教材、进入到课堂、传授给学员。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和联合制胜的,这就决定了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信息化是保障手段,是战斗力的渗透性要素。因此部队除了对信息化专用人才的需求外,更主要的是对精通专业知识、掌握信息化手段的军事人才的需要。军队院校不能走先信息化培养、再专业培养的路子,而应当将信息化内容融入到学科专业教学之中,加大各学科专业信息化教学比重,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内容要相辅相成,培养信息人才以满足部队需求。
2、增强军事人才培养时效
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立足当前的现实需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传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之道,就要掌握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新知识;要授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之业,就要了解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新情况;要解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之惑,就要分析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新问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年,入学制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可能在学员学习过程中随着部队需求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胡主席指出,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战争发展、符合使命要求并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而这都要求在满足部队现有人才需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新兴领域,分析探讨部队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1997年,美军院校根据“塑造―反应―准备”的军事战略,培养符合战略要求和美军需要的军事人员,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了世界地理、国际关系等课程;9・11事件发生后,美军院校根据实施反恐作战的需要,增设了相关内容。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应当根据部队人才需求,既不能脱离实际的盲目跃进,也不能忽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积极谋划,注重时效。要让军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快进入教材,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要及早进入课堂,确保前沿知识第一时间进入学员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