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女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女教师发展不平衡,比例偏低,已经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女童、妇女的教育水平。为了加快农村女教师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村女教师的待遇,建立激励机制,为农村女教师创造发展环境,构建农村女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使农村女教师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社会妇女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女教师;发展
在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是名副其实的“半边天”,她们在基础教育、女童和妇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结构不合理,女教师比例在不同地区、城乡与学段都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我国农村女教师比例偏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女童接受教育的水平,影响到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农村女教师发展现状
1.农村女教师比例偏低
教师是女性就业最具有优势的岗位之一。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中小学女教师的平均比例在60%以上。我国中小学女教师比例是49%,而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的比例仅为42%,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女教师的比例更低,在25%以下。我国女教师分布较少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女性文盲率最高(超过20%)、农村女童教育最薄弱的区域。农村女教师比例偏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全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2.农村女教师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共计364.4万人,其中30岁以下、31―45岁和46岁以上教师各占1/3,女教师比例为43.5%;年龄在30岁以下的小学教师中,60%是女教师,且占农村小学女教师的43.6%,比同年龄段城市小学女教师高10个百分点;在农村中学中,80%的女教师的年龄结构特征总体趋于年轻化。
(2)专业职称结构偏低。与年龄的过于年轻化一致,农村女教师的专业职称也明显偏低,74%以上的女教师职称为初级或初级以上。农村女教师在职称上的分布和城市女教师是有差异的:农村小学女教师中45.7%以上为小学一级,城市小学女教师中45.1%为小学一级;农村初中女教师中,19.4%为中学一级,1.3%为中学高级,而城市的初中女教师中40.5%为中学一级,12.0%为中学高级;农村高中女教师中,25%为中学一级,4.4%为中学高级,而城市女教师中,35.7%为中学一级,19.1%为中学高级。农村女教师在职称上明显低于城市教师。
(3)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合理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农村小学尤为突出。农村小学语文、数学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8.1%、34.6%;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占比例最低,为0.6%,其次是音乐、美术和外语教师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1.2%和2.0%。然而,女教师在语言、音乐等门类学科上却具有明显优势。农村中小学女教师中有50%以上是在教授语文、外语学科,男教师中的绝大部分在教授数理化、政治、历史和体育等学科。
3.农村女教师主动参政意识不强
(1)主动关心政治少。很多农村女教师对国际、国内大事以及各种政治事件的关心表现出惰性倾向。
(2)女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比例低。如我市某县学校领导职务中女干部83人,占女教32,总数的4%,其中担任校级领导职务的29人,仅占女教工总数的1.4%,主持学校工作仅7人,还不足女教工总数的0.4%。
(3)具有自我封闭性倾向。她们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且参加各种专业学会、行业组织、联谊活动的比例较低。另外,女教师中党员比例也相对较低。如某县共有教师党员1700余人,其中女教师党员130余人,还达不到该县教师党员总数的10%。特别在农村中学,女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比例更低,很多学校不要说没有女教师当校长,就连当教导主任的都没有。
二、影响农村女教师发展的原因
造成农村女教师发展中出现以上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家庭经济贫困是制约女性受教育的直接因素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不少女童由于家庭贫苦而无机会入学或不能继续学业。据统计,2003年国家扶贫重点县的-男童在校率为93.4%,女童在校率为91.1%。从辍学的儿童情况看,国家扶贫重点县7―12岁女童的辍学率为5.7%,比同年龄组男童高出1.8个百分点;13―15岁女童的辍学率为12.9%,比同年龄组的男童高2.6个百分点。辍学原因中,女童因贫困而失学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童。由此可以看出,贫困使女性明显处于不利处境,贫困地区女童的中小学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将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女教师比例低。
2.社会生产力落后是制约k性受教育的基本因素
较低的农村生产力水平限制了智力因素在农业劳动中的作用。生产劳动主要以体力为主,智力因素占次要地位,或可有可无。农村的经济活动无法与经济和科技紧密融合,教育及由教育获得的知识在劳动生产和创造财富中的-地位无法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在女性教育方面的投资难以收到预期的回报,进而影响了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
3.传统文化观念是制约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深层原因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对女性的歧视性观念,制约着农村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是由于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观念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农村父母认为女孩没有必要学那么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农村传统的妇女到男性家中落户的婚嫁习俗,也使得农村父母认为在女儿身上进行教育投资是不经济的,女儿学了文化知识还是“别人”家的人,因此,家庭经济不足以供子女上学时,女性就往往成为牺牲品。还有农村早婚早育的风俗习惯也影响了女童入学。
4.多元化利益驱动致使农村女教师不求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女教师既应享有权利,同时也应承担着相应的义务。男教师、女教师同工同酬,女教师享有与男教师同样多的发展机会,个人的才智被社会平等、平均的运行规则磨化整合。但长期以来,农村女教师享有社会地位和各种权利的外在保证,在各种利益驱动下逐渐瓦解失落,农村女教师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利因素和被动地位逐渐显现,一部分农村女教师因此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迷茫和情感迷失,致使她们对教育新思想、新技术、新信息等敏感性不强,缺乏自主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进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自身的目标追求,重新回到“相夫教子”的传统妇女角色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