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阶段,是形成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奠定主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期。就培养任务而言,高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不仅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生源,还要为社会直接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因此,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现阶段,高中教育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数量和质量,将严重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影响国家人才培养和现代化建设,全社会都应当对此给予足够关注。当前高中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问题
多年来在高中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方面,我国一直采用整齐划一的做法,尤其是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完全趋同,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学生没有自主发展的选择和可能,拔尖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没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因为“有教无类”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因材施教”才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环境,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们首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大力改进学校教育评价模式,引导学校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要把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还给学校。第二,在保障公民基本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应提倡和鼓励精英教育、特色教育,让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把人生发展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第三,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给具备特殊天赋的学生以特殊教育,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国家对高中培养目标的政策应当是: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第四,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入高中课堂,让学生及早学会选择、学会把握,并勇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二、高中教育结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将高中教育划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未尝试将二者融合。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未来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手段将更加多元,在职业生涯规划、人生目标选择等重大问题上,人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只有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学会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选择,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我国传统的“非普即职”的办学方式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与自主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摒弃“非普即职”的思维模式,逐步模糊普高和职高界限,积极发展融普教和职教于一体的综合高中。第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搭建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高中之间互通的立交桥。第三,在淡化普高、职高界限的同时,还要鼓励各校依据自身实际兴办特色高中,如以文科、理科或其他技术类教育见长的特色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