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润、国美家电零售双品牌运作之辩(一)
详细内容
前言:
2005年的12月14日,我在中国营销传播网的最新动态栏目上看到一篇转发《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题目为《国美董事长黄光裕开创鹏润电器》(以下简称原文),文章不长,但充分描述了老黄想再开创一个高端零售品牌--鹏润电器,然后与一贯以价格杀手著称的国美电器一起并称双煞,进行高低端家电零售双品牌运作,一举称霸整个家电零售帝国的伟大构想。
但我通过认真分析认为,老黄的这种善良的初衷固然很好,但就其零售效果而言,真正运作起来的时候可能会遭遇尴尬。并且这种高端零售品牌的诞生,可能肩负着某些耐人寻味、难以言表的使命。这或许才是鹏润电器问世的真正深层含义。
1、充分条件尚不充分
俗话说:洋药未必能治中国病。原文中说,新连锁品牌融合了日本Yodobashi、美国百思买等国际家电零售巨头的模式。其实这根本无法构成开创鹏润电器的充分条件。众所周知,在超市零售领域,家乐福和麦德龙陆续进驻中国,起跑线是差不多的,但跑着跑着,两家同样被称为国际巨头的零售大鳄就慢慢地在中国本土市场上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为什么?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家乐福零售模式的本土化深度与速度,这才使得它能战胜始终找不着北的麦德龙。同样道理,日本和美国的家电零售巨头操作模式在中国也未必就很有戏。并且原文中说鹏润电器在起步阶段还会充分利用国美电器的采购系统、物流系统,还会把管理层级进行扁平化,还会进行对不同城市市场有选择性地扩张方式,但这些仍然不能构成鹏润电器的充分条件。换句话来说:即便是上述条件都具备了,鹏润电器也未必就卖的很好。因为这些还都不是关键因素。
2、耐用型消费品的价格灵敏度往往很高
我在第一条中之所以说上述条件仍然不能构成鹏润电器的充分条件,其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耐用型消费品零售的价格同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