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背后:谁宠坏了洋品牌(一)
详细内容
200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到市场上买东西估计是心惊胆战,颤悠颤悠,享氏、肯德基涉红,强生婴儿油含有对人体有害成分,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氟化物含量过高,卡夫乐之饼干含有转基因,宝洁SKII怀疑含有腐蚀成分,雀巢奶粉碘超标,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物,哈根达斯小作坊制作,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中国老百姓以后还敢敢相信谁?
观之今年上半年引起消费者关注的这些事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都是国际知名企业,都是过去被中国消费者宠爱的代表品质保证的洋品牌。过去受媒体追捧、政府器重、消费者宠爱、同行眼红的"明珠"们为何会遭遇如此危机,陷入被媒体、被公众指责的地步呢?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更多的是:这些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危机公关没有做到位,态度傲慢,动作迟缓,推卸责任,顾左右而言他,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感情,态度决定一切,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换个角度想想,这些公司都是国际知名公司,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为何会出现如此愚蠢做法?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什么造成了它们如此漠视中国消费者的感受,如此麻痹大意?中国有句古话"孝不养,父子过",如果把跨国企业比作是犯事的孩子,那么是谁宠坏了跨国企业这个绔子弟?是谁给了它们投机取巧、钻空子的机会?又是什么样的人文环境滋长了它的侥幸心理?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经盛咨询公司执行董事叶生和吴德咨询公司高级策划师彭振。
不成熟的市场机制宠坏了"洋孩子"
经盛咨询公司执行董事叶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的不成熟是导致跨国大品牌屡屡爆发危机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这样的大品牌危机事件不是在全球出现,而是在中国出现呢?这就是缘于中国市场的不成熟。比如广告传播这一块,丰田霸道汽车的的广告传播,它应该意识到这样做广告会触及中国人的文化,但是他们没有重视,这也就是市场不成熟导致他们忽略了危机的感觉。又比如哈根达斯那么大的企业,竟然找了一间这么小的民间小作坊来做加工厂,就是因为整个市场机制不成熟,导致跨国企业家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漠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叶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