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研究方案(一)
详细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一)发展幼儿良好个性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期,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 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性格中有许多消极的方面,如自私、娇气、任性、不合群、缺乏同情心、独立生活能力差等,这些不良的个性一旦固定下来,再想去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人的一生,包括才华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这话虽说有些绝对,但其中包含着一层意思,就是说幼儿从三岁到六岁就要加强其个性品质的培养。从三岁以后,幼儿产生了自我意识,逆反心理、好强、好表现、图赞扬等个性特征不断反映出来,在人与人交往中,模仿、暗示、顺从、竞争等行为特征相继产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的基本观点就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个性化发展是指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发展兴趣;三是实现潜能。
一般说来,幼儿的个性倾向是在家庭和幼儿园里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学习、生活和劳动逐步形成的。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是否严格要求和耐心教育,对幼儿今后坚强的意志、负责精神、谦逊态度、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密切配合,遵循教育规律,从生活细节入手,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二)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庭、幼儿园是幼儿发展中的两大环境,但长期以来在狭隘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下,让我们误以为幼儿教育即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陷入了幼儿教育的误区。幼儿园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幼儿的成长、长辈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言行举止、精神风貌等都会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对于孩子而言,有2/3的时间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正所谓"最好的老师也不如最差的母爱",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来源于家长。如果幼儿园的教育能够得到来自家庭,来自家长的充分有效配合,自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社会化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幼儿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对幼儿园提出的要求,是大教育观念的体现。幼儿园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必须取得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育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这就意味着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搞好家园沟通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要建立一种亲密的感情。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他说:"幼稚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