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材料与操作规则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
详细内容
操作活动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维果斯基提出了智力活动的"内化说",认为智力活动的内化,实质上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转化的结果。
显然,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首先是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建构起初步的数学概念。因此,操作活动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
可见,操作活动的主要任务在于,把要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幼儿可以直接操作的,能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而直观教具即材料的运用、操作要求即规则,是实现操作幼儿数概念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这时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片、点卡、计算板之类半具体半抽象的材料。因为在上一阶段,幼儿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数概念内涵的经验,到了这一阶段,幼儿已经完全脱离具体食物,依靠头脑中贮存的表象和语言进行高一层次水平的学习。
例如依然是学习5的组成,这时可以为幼儿提供5张图片,上面分别画了1、2、3、4、5朵花,让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出5朵花的分解结果。或者提供有5个圆点的图片,让幼儿直接画出分解结果。使用这些材料学习,幼儿能逐步学会具有概括性的标记表示数的分解结果,对数的理解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