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去内蒙古旅游要带什么

去内蒙古旅游要带什么

详细内容

篇一:《去内蒙古呼伦贝尔旅游要带什么东西》

去内蒙古呼伦贝尔旅游要带什么东西

一、草原昼夜温差大,到草原旅游一定要带外套和长裤。同时,由于天气变化无常,要准备防雨衣物。

二、内蒙古地区地处高原,日照时间长,光线较强,需要准备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蚊子太多,一定要买驱蚊药!

三、在草原上住宿,夜晚难以辨别方向,带上手电筒是必要的。草原面积很大,外出要结伴同行,小心迷路。

四、在草原上住宿,一般不配备洗漱用品、拖鞋,请提前自备。

五、参加草原各项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骑马等活动要十分注意安全。

六、初来乍到者有时难以适应草原上的饮用水,有必要准备一些矿泉水。

七、有大片沼泽地的草原,游客要特别注意,不要随便进入,以免发生危险。

八、注意环保,不吃野生动物,不采摘野生花卉。

九、在草原上开车、骑马要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以免迷失方向或破坏草场。

十、在寺庙参观要摘下帽子,不准用手摸经书、佛像、壁画、法器等,更不能从上面跨过,在寺庙里不准吸烟和大声喧哗。

盛夏来过草原的人都知道,那时的蚊虫其实是让人受不了的。

8月来,请一定记得要带长袖衣物,以及一些防蚊水。

呼伦贝尔旅游注意事项

1、适量饮用奶茶、奶制品等可增强对草原气候的适应能力。

2、初入草原多休息,多喝水多吃水果,呼伦贝尔水质较硬,请不要喝生水,要喝矿泉水以防肠胃不适。饮食宜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3、为避免蚊虫叮咬及水土不服等情况的发生,请客人自备一些药品(如花露水,清凉油,感冒药、腹泻药等)。

4、在草原上,风俗习惯较多,禁忌也有,要听从地陪安排。请尊重民族礼节。蒙古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贵宾抵达定会以酒相迎,但不会强迫一饮而尽,但不适饮酒者一定要接过银碗沾唇示意,以示礼貌。

5、呼伦贝尔饮食北方菜系为主,口味相对较重,我们会叮嘱酒店格外注意,此外贵宾们会尝到当地风味——手扒羊肉,若吃不惯羊肉、也有其他餐、不必担心,会满足众多团友口味。(但草原景区要自备一些食品)

6、草原的日夜温差很大,一般相差摄氏十四度左右。夏季(6-8月份)呼伦贝尔白天气温在三十度左右,晚上可能就只有十度左右度!而且该地区天气可随时急剧转变,客人宜备有充足厚衣物、轻便易穿的衣服和雨具。草原蚊虫较多,请略备药品,最好不要穿短衣裤、裙装。夏季草原紫外线较为强烈没有遮阴地而且北方相对南方要干燥,要准备防晒霜、润肤霜和润唇膏。由于纬度高的原因,当地夏季三点左右天即开始变亮。

7、若客人想在大草原上骑马畅游,可带手套及旅游鞋。草原骑马时,一定要听从当地牧马人的安排和指挥,以免发生危险。骑马需注意安全,第一次骑马最好由马夫牵方能骑,不要独自骑马,更不能骑马奔跑,险路和下坡路必须下马

步行,否则容易造成损伤。尽量不要在备马区奔跑嬉戏喧哗,以免吓到马。不要在马附近开自动伞,接近马是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使马受惊。不要随便给马喂食,防止被马咬伤。

8、内蒙地区是民族地区,请团友和睦相处,尊重民族地区的文化和信仰习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生活方式与沿海地区不同,性格与汉族不同,如果您有其他想法,请与导游先讲明白由导游安排。客人不要和牧民直接接触以免和牧民发生冲突,影响旅游心情!呼伦贝尔属偏远地区,走访牧户时贵宾可带些小礼品,主人会格外高兴。

9、草原上随时都会让您得到美的享受,要把您的感受带回家,可别忘记多带胶卷和电池。数码相机也要备足了存储卡。

10、游玩草原,不要离参照物(如公路、蒙古包等)过远,以免迷失方向。为此,带上小罗盘仪备用,十分必要。

篇二:《论述:为什么选择去内蒙古旅游?原因是什么?》

论述:为什么选择去内蒙古旅游?原因是什么?随着中国的日益富强,中国人的消费水品增高,旅游也成了许多人在闲暇时的不二选择。可天地之大,去哪里又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豪爽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如果你听过《鸿雁》而陶醉其中。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好去处—内蒙古。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而蒙古族这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更是用满满的热情迎接着远方到来的客人。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

在大草原上,你首先能感受到的一定是牧民们的热情,牧民们会穿上自己的蒙古服,端着满满的一大碗马奶酒,不停地唱着祝酒歌,一定要把酒喝完,他们才会把酒敬给下一个人。当然作为一个典型的吃货,我也给大家说说这蒙古包里的特色小吃,喜欢吃奶制品的

朋友有福了,奶茶奶酒,奶酪,当然手扒肉,烤全羊什么的光是想想都让人口水流不停了。

我这人是极不爱介绍景点给大家的,以为沿途处处是风景。但是去了蒙古,就不得不去呼伦贝尔大草原了,该草原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第一名。美丽的呼伦贝尔的一个个坡,一个个谷都是柔和的,舒缓的,那硕大的一望无际草原永远是那样的恢弘、恬静。呼伦贝尔的陈巴尔草原上的莫尔格勒河被当地人称为“第一曲水”。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个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对情侣,女孩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孩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贝尔。他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女孩子化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孩为寻找女孩勇敢投湖,于是,他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的呼伦、贝尔二湖。

在蒙古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点,那就是那达慕节了,那达慕大会多半在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人数少时有几百人,多的时候可达十多万人,大型的那达慕大会起码7-10天。在这里,你不但可以吃到前面提到的美食,

更可以看到摔跤,赛马,射箭等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如果你觉得累了,大可以逛逛那达慕的物资交流会,那里有蒙古族特有的服装和特色的小吃,如果感兴趣,也不妨作为收藏带回家。

如果在秋高气爽的七八月份,想旅游那不妨去蒙古感受一份豪爽自由的气息。那里有蓝天,白云,广袤无垠,连绵起伏草场。弯曲绵延的小河。更远的地方还有沙漠!!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篇三:《内蒙古草原旅游攻略(为何去内蒙)》

去过草原的人都知道{去内蒙古旅游要带什么}.

6-8月的草原是最美的

广阔无垠的草原

像是天工织就的一张绿色巨毯

有人说

天堂的颜色是绿色的草原便是那天堂

清晨,从被子里爬出来出门便看到那日出

阳光穿过云层,铺满草地即便起再早也别无怨言

碧绿草原远远望去

绿的抢眼,绿的震撼然而,一些出其不意穿插其中

不管是那野韭菜花

还是其他用来装点天堂的彩色

蒙古包在蓝天下

像是白云的化身

一朵朵推在草原

那么协调,富有诗意

奔驰的骏马

让草原“动”了起来

威武的汉子拿起套马杆与马儿一起在草原上狂奔

草原上的生命就是传奇如果不谈牧民最爱的羊和马和草原人民的图腾:狼也千万别忽略草原上那些

可爱的小生命

奶茶飘香,马头琴悠扬热情好客的牧民敬上一杯下马酒端来那些草原人民的美食欢迎远方的朋友来做客

草原,美的从一而终

当太阳快要落山

晴天的时候很容易看到火烧云蓝蓝的天空从蓝色、白色逐渐变为层层红色,透着黄光

篇四:《内蒙旅游注意事项》

内蒙古旅游小贴士礼仪禁忌

1.爱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2.做客。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3.敬茶。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4.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5.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6.尊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7.其他。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最佳旅游时间

内蒙古总体上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夏季是去内蒙古旅游的最佳季节,但全区跨越经度大,东西部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到此种差异,针对不同的目的地应有选择不同的时节出游,具体来说:

1、东部草原区。草原的春夏秋三季几乎相连在一起,因此5-9月间气候温和,清朗凉爽,十分适合出游。其中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在7-9月举行。

2、东部森林区。金秋时节去阿尔山的大兴安岭林海,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宛若油画,美不胜收。当然若是不畏严寒也可考虑冬季去一览林海雪原。

3、西部戈壁沙漠区。去西部的沙漠区最好选择秋季,也就是8-10月,秋天的大漠跌落在一望无际的暗金色迷雾里,偶尔有点点绿洲和神秘的海市蜃楼,展现着沙漠的奇美瑰丽。此外,额济纳的胡杨林也是在金秋时节最有韵味。

内蒙古文化地理

历史{去内蒙古旅游要带什么}.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尤其是河套地区处于南部古中国农业文明和北方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突厥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的交替统治之下。严格说来内蒙古东部隶属于满洲,当地历史叙事中更多注重于不同部落间的交替而不是游牧文明与中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周朝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围地区)由楼烦、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东部地区居住着东胡族。战国时期,赵武灵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为据点,对此地区奉行扩张政策。灭狄族中山国(如今河北省)之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以及楼烦二族,设云中郡,与近代意义上的呼和浩特相临。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绵延至河套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驱出该地区,后并入赵国原有的长城,形成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始皇保留当地两大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迁入三万户人以巩固该地区。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些举措被废。

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卫青大将军再次北驱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区。之后,武帝继续实行在河套地区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由鲜卑控制,后期鲜卑在力量以及影响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东汉时期(25-220AD),曾降于汉朝的匈奴开始在河套地区定居,并在当地与汉族移民相互来往。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该地区建立汉赵帝国,由此开启了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在汉族政权与其他政权(包括匈奴以及鲜卑)的交替中逐渐衰落。

隋朝(581-618)以及唐朝(618-907)时期,中央集权国家再次建立。当朝皇帝仿效前人所为,征服了河套地区,并迁入人口。不过,唐朝国力衰弱后,这些举措也再次宣告失败。河套(以及如今的内蒙古其他地区)当时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国(辽代)统治,该民族是发源于如今满洲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契丹之后,唐古特族建立西夏,西夏控制了如今的内蒙古西部(包括河套西部地区)。契丹后被女真族取代,女真族是今满洲人的祖先,女真族在满洲以及中国北部建立了金朝。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国。公元1227年,唐古特族建立的西夏最终被其征服。1234年,女真金朝被灭。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akaXanadu)临近当今的多伦淖尔。当时,汪古部和弘吉剌部统治着内蒙古地区。1368年,元朝被汉族领导的明朝驱逐之后,明朝在如今的位置重建万里长里。重修工程大致沿着当代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边界(不过在河北-内蒙边界显著偏离)。明朝设三卫,主要是由降服明朝的蒙古首领组成。1450年土木堡事变之后,蒙古人从蒙古北部大量涌至蒙古南部。直至1635年,内蒙古为北元朝的中心。

艺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西北地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相邻,总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简称“蒙”,省会是呼和浩特市,民族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内蒙古的全境都是以高原为主,大多数的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通称为内蒙古高原。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现在的内蒙古地区主要是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以及东胡人在此过着游牧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习惯。蒙古人喜欢住在蒙古包,在迎送客人或是交往中有着献哈达的礼节,往往还会伴随着吟唱和祝词,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可以精确的概括为“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据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载,那达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的初期,

在公元1206年,当时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以及对草场进行维护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间都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起来,为了表示团结友谊和庆祝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那达慕在元朝时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军事体育项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并且一直沿习至今。

“搏克”是蒙古语,有着结实的意思,被意为摔跤,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之一,属于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搏克发展至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初期便开始流行,元朝时开展最为广泛,到清代时在草原上已经广为流传。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演变的阶段。搏克运动有着古朴而庄重的比赛形式,都会在激情悠扬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的场地没有特殊要求,一块平坦的草地或是土质地面就可以了。选手们均身着特制的“卓得戈”,挥舞着壮实的手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动物形态的舞步入场。比赛的规则更是简单明了,没有时间限制,参赛者也不分体重,只要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负。

安代舞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誉,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通辽市四周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据相关历史的考证,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库伦旗地区,大约于明末清初时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时候,由于当时草原涌入大量各地闯关东的移民,许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逐渐融合便形成了库伦蒙古族文化,进而孕育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安代舞通常会在节庆或是闲暇的时候进行,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合,成群的人们载歌载舞。安代舞不分男女老少均可以入场欢跳,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根据音乐的节奏与领唱的歌手相应和即可。在安代舞发展的几百年来,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性而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爱戴,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今内蒙古地区,在蒙古族的宗教仪礼以及“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

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马头琴不仅出现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也会在传统民间的婚典仪典以及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演奏,社会以及民俗传统基础十分浓厚。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极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