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详细内容

【篇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释:

(1)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贬为远州刺史。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除柳宗元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外。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这首诗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

(2)接:目接,看见。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地。

(3)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茫茫:漫无边际。

(4)惊风:狂风。飐(zhan展):风吹物体颤动。乱飐:吹动。芙蓉:莲(荷)的别名。这里指荷花。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

(5)密雨:大雨。薜荔(bili毕力):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写夏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

(6)重(chong虫)遮:重重叠叠地遮蔽。

(7)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婉延曲折地绕城而流。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百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郡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句。柳宗元即取此意。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

(8)百越:亦称百粤。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越族人民有

断发文身的习俗。

(9)犹自:仍然。滞:不流畅,阻隔。

译文一: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译文二:

登上高高的柳州城楼,一望无际的原野是那么荒凉。

勾起了我无限的愁思,犹如海一样深,天一样广。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狂风吹乱了,开满荷花的池塘,

密雨打伤了,爬满木莲的老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层层叠叠的岭树,遮住我遥望的目光。

这迂回曲折的柳江水。恰似我一日九回的愁肠。

我们远离家乡,一同来到了有文身习惯的百越民族聚居之地,

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音信难通真令人无限惆怅。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苪城县、运城县一带),故人称柳河东。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唐代河东()人。幼年好学且聪颖,攻读了百家诸子。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21岁中进士,做过县尉、监察御史等。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21年(805),唐顺

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当时永州一带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后又贬为柳州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政绩卓著,47岁病死任上。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他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对唐代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一样,他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因此对骈文持批判态度。他的散文比较偏重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最受称道的是那些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描摹景物,记录旅次,而是注情观照,然后又借景物来抒写胸臆,即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因此这些记游散文是他人生的个性审美的结晶,开创了一种更为文学化、抒情化的散文类型。《永州八记》最为著名。柳宗元留下的诗歌100多首,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即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有《柳河东全集》传世。

作品鉴赏一: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

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作品鉴赏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漳汀封连四州: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汀州,今福建长汀一带;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但旋即又遭贬放。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十年顦顇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在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首联二句,先写登楼所见。极写柳州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因其高,故而视野广阔,可以目极千里。可以遥观茫茫的海天。“愁思”二字连锁“海天”与“茫茫”的景色,作者的情感色彩至为浓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这话很是。从本诗来看,柳宗元既慨叹宦游生活的险恶,又为长期迁谪感到痛心,同时也为友人同贬异域、音讯不通而感喟嘘唏。这种种情绪一时涌集,与眼前渺无边际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移情于物,二者几不可分辨。这两句,总领全篇,情景兼到,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怨叹的基调。

颔联描绘近景。柳宗元六月到柳州,正是盛夏季节。在他登楼远眺的时候偏偏赶上一场骤风急雨。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此情此景,使诗人的心境越发沉重。纪昀评论三,四两句,说是“赋中之比,不露痕迹。旧说谓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著相。”采用赋笔,竭力描摹楼前近景,而且鲜明生动,情景交融,这的确是此二句的特点。试看那“惊”,“乱”,“密”、“斜”四字,用词多么准确、生动,透过这极普通的字眼,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暴风雨袭击鲜花香草的残酷无情,同时,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旧说谓此“借寓震撼危疑之意”,指的是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之中抒写了身世之感,这也正如沈德潜所说“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我们知道,屈原在《离骚》中曾多次提到芙蓉与薜荔这类香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擘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在屈原,他是以香草象征自己人品的高洁与道德修养的纯正美好的。“其志沽,故其称物芳”。柳宗元此诗同样、也有以香草自况的意味。正直之士惨遭迫害,仕途险恶令人惊恐。那在“惊风”“密雨”的飐侵下努力挣扎抗争的芙蓉与薜荔不是很有点胆量与气骨吗?此种兴寄,缘物见情,物与情水乳交融,了然不见痕迹,须仔细寻绎,方能识其奥义。

【篇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必修教案

042818:03::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②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

按古诗欣赏的一般步骤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体会诗中“移情入境”的手法以及工整的对仗句法。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

2.通过学习,理解全诗,体会诗中的愁苦悲情,而在苍凉之中又尚有豪迈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中“移情入境”的手法。

2、体会“惊风乱飐”、“密雨斜侵”与比喻“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运用之妙。

三、教学设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诗中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遭贬是因为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曾因参加了永贞革新而被一再遭贬。封建时代的爱国志士,痛苦莫过于政治上的孤独,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柳宗元地遭贬的孤独中发出的呐喊和呻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了解内容

㈠结合注释了解及创作背景

师:同学们已预习过这首诗,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再联系时代背景给大家解释一下题目。

⒈走近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于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文以辞采华丽为工。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今)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⒉解题。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历时100余日,“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百感交集,对天地长歌一呼,写成一首七律,遥寄给共同遭逐的战友们。

⑴登柳州城楼:既交待了事情,已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

⑵寄: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于漳州(韩泰)、汀州(韩晔)、封州(陈谏)和连州(刘禹锡)四州的友人。

㈡温故知新——回忆诗歌学习的一般步骤:度、解、析。

⒈我们学习诗歌或赏析诗歌一般遵循怎样的步骤?

度:读其诗,度其意。

解:析其诗,解其义。

味:诵其诗,味其情。

⒉在其中,哪一步最为重要?(解)

明确:唯有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诗情才能明了。有解才有味。⒊其中,析诗解义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B、在此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生平、遭遇及思想琢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C、体会诗中的意境。

㈢朗读,初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情感。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那九转的回肠。

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问:此时此地,诗人的心境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愁苦、寂寞。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整首诗中一以贯之的就是--愁思。诗的第一句便是“愁思茫茫”。

三.讨论,析诗解义

㈠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问:首联即景抒情。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什么特色?景和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明确:登上高高的城楼所见到的是荒漠,辽远的原野,海天相接茫茫的一片,也感到“愁思”无尽,就好似这海一般的广,如天一般的高。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间,主客观世界浑然一体。

问:“正”有三个义项,一是“正当”,二是“恰好”,三是“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的持续”,你你认为应选哪一个义项?

明确:这个“正”强调了“愁思”的无穷无尽,诗人满腹忧愁。

补充:登高望远,眼前必然是广阔之景,历来有很多这样的诗句: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些都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豁然开朗,豪气万丈、心旷神怡。

问:然而,登上柳州城楼的柳宗元为什么会有“愁思茫茫”的感受呢?明确:“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闭塞,没有旧月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

所以,触景生情,是人之常情,但生的是什么情,却是因人的处境不同而异。

刚才,我们先看诗反映的字面意思,再结合的遭遇体会了茫茫的愁思,那究竟有什么“愁思”呢?大家接下去说说看。

㈡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问:颔联写什么?

惊骇的狂风刮过荷塘水面,波浪起伏颤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荷花乱摇,东倒西伏,密集暴雨,斜里吹打,侵袭着覆盖薜荔的围墙。

问:你认为应扣住哪些字眼来理解?

A、惊:狂风、突然、使心灵惊悸。

B、乱:不是微微风簇浪,而是狂风使得池水剧烈起伏、动荡。

我们似乎看见狂风席卷而来,池水动荡,满池荷花东倒西伏,被狂风压弯了腰,还未直起腰杆,又被压下去,其实,何止是狂风,还有暴雨。C、密:暴雨密集,铺天盖地。

D、斜:狂风之下。

【篇三】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是散文大家,并不以诗著名,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在诗作方面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其抒情诗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基于其出身经历和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的认识,柳宗元持儒家的“入世”态度,积极参加了当时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触及宦官、豪族、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极力反对,这次史称“永贞革新”的改革仅半年便失败了。参与者纷纷被贬,作为其重要成员,柳宗元更是被一贬再贬:先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即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在三月又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这次一同被贬还有: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他们四人就是这首诗题目中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饱受打击,屡次遭贬,前途未卜,其心情自然是非常苦闷的,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夏天柳宗元到达柳州任刺史之后不久,登柳州城楼抒怀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是其抒情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两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第一句写诗人满怀苦闷登上城楼远眺,看到是苍茫大地一片荒凉,正是其贬地景色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柳州是什么情形呢?用柳诗的话说就是“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葡”。这是自然环境。治安环境是“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第二句写诗人的愁思正如大海一样茫茫无边,是写情。这里的情与景并不是孤立的,眼前的“大荒”正是“愁思”中所感受到的,而诗人之所以起“愁思”也是因为这眼前的“大荒”之地。

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写眼前风雨之景,水中芙蓉、墙上薜荔在狂风急雨中摇摆挣扎,起伏不定,是写景,但又暗喻了作者饱受打击、处境险恶的状况。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纪昀评这一联的特点是“赋中之比,不露痕迹”。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本诗的灵魂之所在,何为“岭树、远处的山岭和树木阻断了诗人眺望的目光,诗人要望什么呢?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比喻奸佞当道,壮志不得施展的心情。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革新,欲强国富民,踌躇满志却招来接二连三的打击,也应该有同样的心情。故园千里,长安不见,抱负难施,返都无望,同道四散,所有这些让诗人愁肠百

结,正如眼前的柳江曲折回旋。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一联照应题目,是寄友之作。“百越”是当时五岭以南少数民族的泛称,点明了他们的贬地的偏远,寄封书信都十分困难,更增加了诗人的悲愁,也是写情。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我国的古代诗词讲究意境,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我国古典诗词以意境为上,有意境自成高格。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和景物。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构成意境。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形象就是景。写景的语言叫景语,景语打上了主观感情的烙印,又成为情语。同是寒秋江边景色,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秀色可人;而在白居易的笔下,却是“枫叶荻花秋瑟瑟”,寒气袭人。为什么一个欲“主沉浮”,乐观旷达;一个被贬江州,心灰意冷,主观情绪大不一样。意境中的景语浸润了诗人的情感,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把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完美地融合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它是情与景的交融。在诗歌的意境中,诗人写景是为了抒情,既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古诗词中情与景的组合方式有五种:1先景后情,触景生情;2先情后景,缘情布景;3情景参半,分列昭然;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隐景略物,直抒情怀。这首诗写作特点正是由景到情,由情入景,写景与抒情环环相扣,做到了“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成为我国古代抒情诗中的名篇,也是柳诗中的典范之作。

【篇四】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篇五】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鉴赏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