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的回报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读《感恩的回报》有感》
读《感恩的回报》有感
在这炎炎夏日里,《感恩的回报》一文带给了我丝丝清凉与丝丝的感动,因为它,让我那烦躁的一颗心瞬间就平复了下来。这一切都是由《感恩的回报》的主人公依娃和面包师带给我的,因为在外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天灾,小女孩依娃却能秉持着那颗感恩的心,对“上天赐予她的面包”表示真诚的感谢。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闹饥荒,那儿的面包师把那个城镇中最穷的几十户人家的孩子聚集到一起,为他们烘烤免费的热面包。而依娃则是那最穷的几十户人家的孩子之一。第一天,她在看到香喷喷的面包和大家拥挤的去拿那免费的面包时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而且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当读到这儿时,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会觉得依娃不仅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女孩,还是一个拥有谦虚谦让的好品德的女孩。但同时也会为她鸣不平,因为如此善良的女孩却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只能天天勉强温饱,挨饿度日。但当我读到下文时,才明白,原来,上帝也是公平的,他在关上一扇门时,还会给她留下一扇窗户。
因为,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或许这时,大家又会觉得依娃是如此的幸运,也替她开心,可是懂得感恩的依娃也有一个善良的母亲——当她妈妈看到那银币时,她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到这时,我们已经知道,依娃家虽然穷,但是却有一股劲,一颗心永远存在于她们的家庭,那是一股不向权贵命运低头的劲,一颗真诚善良感恩的心。那么,那些银币呢?真的是那位面包师不小心揉进去的吗?
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在沉思与静默中,我们读完了这篇《感恩的回报》,恍然发现,原来在那个并不著名、偏僻的小镇上有那么多的好人——懂得感恩的依娃,善良的母亲,还有懂得发现真善美的面包师。依娃在母亲的熏陶下变成了一个很善良懂得感恩的女孩,用简朴却真诚的行动去感染着每一个人;而面包师在依娃的感染下,也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了依娃一家,成为了一个会发现,会赞赏,很善良,很慈爱的面包师。而我,在她们的感染下,我的心仿佛大了许多,我的“劲”似乎足了许多。我也能用我的心,用我的真诚,去感谢每一个对我好,关心我,呵护我的不仅是家人、亲人,还有朋友,甚至是帮助过我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用真诚的心去说声“谢谢!”
就如我今天,看完这篇故事,就想起了爸爸前几天累坏去医院的事情,于是我也试着用依娃那样真诚的善良的心很感激的对爸爸说了声“谢谢!”并给了爸爸一个大大的拥抱,而令我惊讶的是爸爸竟然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了声“女儿长大啦!”看着爸爸额头上并不明显的那一道道褶皱,我的心也随着我懂得感恩而成长了许多„„
我想,我的心会慢慢的随着依娃一起飞到宇宙,然后慢慢的变大,直到容纳下整个宇宙,因为我在感恩中不断的成长着„„„„
篇二:《读后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亚木契斯用写日记的方式,记述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和所见所闻,使人感受到人与人要平等相待,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故事中的主人翁安利柯的老师把她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细心地去教他们;父亲是个严肃的人,用严肃的话语让安利柯纠正错误;母亲则是一个温柔慈爱的人,给安利柯精神上的鼓励。主人翁安利柯通过老师、同学、父母的帮助明白了人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变成了一个关心父母、体谅老师、团结同学、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在生活中,同样有许许多多的人值得我们去感恩:如邮递员、交警、医生…….最值得我们去感恩的是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每天早上起来,父母帮我们整理好衣服,早餐,送我们去上学,上课时,老师认真细心的讲课只要有一个不懂的,老师就耐心的讲解直到我们都懂了为止。而我们不知道去感恩他们。
其实对父母、老师的感恩只是在父母工作回家时递上一双鞋,倒上一杯水;早晨上学时,跟老师问一声“好”;这就是感恩。父母、老师都深深地爱着我们,让我们也学会感恩,明白他们的辛苦吧!我们要用最好的学习态度和最好的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吧!来感恩他们吧!
五(6)汤业成
篇三:《读后感》读《三百千》后感
一、个人素质
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那么一个“礼”字就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当然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这里引用《弟子规》里的话来说明个人素质的主要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孝”摆在首要位置的。
(一)孝弟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同样将“孝”字放在一个首要位置。那么我们的古圣先贤为什么会一致这么认为呢?
不难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显然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是他们孕育、生育、养育、教育了我们。我们如果有一丁点的感恩心,那么首先当然应该回报我们的父母。而“孝”才使得“考有所养”得以实现,才使得我们不必为以后年老而担忧,只要我们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摆首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孝道开,百道皆开”,即其为其它任何一种“素质的基础。也不难理解。假如一个人对给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那么他对别人的态度还会好到哪里呢?而反过来,当他能细心地关照父母,体恤父母的辛苦,进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别人。
(二)谨信
谨信则给出了一个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宝。这件法宝主要用于涉身处世。“信为人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在对“信”字的认识上可以说“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同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交往。
(三)仁爱
仁爱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素质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期对整个都心存仁爱,那“孝弟”与“谨信”自然便也会做到了。“仁爱”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谨信”的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仁爱”当然也就不难。
二、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大同”,为此当然要处理好社会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五伦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并且指出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慈爱的回报读后感}.
(一)父子关系
在这里“父”与“子”都是代名词,指代父母与子女,还可以扩展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应该慈爱子女,子女应孝养父母。需要说明的是“慈爱”是广义的,它至少应含有以下意义。养育。父母对子女理所当然负有养育的责任。
关爱。“关爱”不等于“溺爱”,是要照顾好,并培养好。
教育。教育不是靠边口头传授而是身体力行,“上有所施”才会“下有所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
(二)夫妇关系
这里“夫妇关系讲述了从择偶到相处的一系列的规则。
1、择偶。择偶的标准应该是贤德,而不是金钱、地位、容貌等。
2、过程。交往的过程应依据自然的发展规律,即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的发展规律。
3、相处。重点突出相处的言语、行为、心地、感觉。爱的言语应该是正直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爱的心地地无私的,爱的感觉是温暖的。
以下三种关系,只要把握“仁爱”两字便可处理得当,故简略介绍。
(三)君臣关系
泛指上司与下属的关系。{慈爱的回报读后感}.
(四)兄弟关系
泛指长幼之间的关系。
(五)朋友关系
这是一种最广泛的关系,可以认为“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这样才能“人无伦外之人”。
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素质”所在。那么我就要将它学好,并将它光大。当然其实真正难的不是学而是做。现在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吧„„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篇四:《读后感例文》《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木偶奇遇记》的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啦!但是为什么至今都依旧吸引着我们呢?
这本书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叫杰佩罗的老头用木头雕刻出了一个木偶,给他起名叫皮诺曹,皮诺曹虽然一直想做个好孩子,可是又经不起诱惑,他逃学、撒谎……几次上当可还是屡教不改。他受狐狸和坏蛋猫的欺骗,差点被它们吊死,幸亏仙女解救了他,仙女教育他不能说谎,每当他说一次慌他的鼻子就长一截,他连撒三次慌,鼻子长得在屋子里都不能转身了。后来,他又被卖到玩具国,变成一头驴子。最后,他在鲨鱼腹中意外与父亲重逢,并设法逃了出来。经过了这么多离奇的曲折以后,小木偶变得很乖,他每天去做工,有空还要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这句话:“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细心呵护,在贫瘠的心灵土壤上都能开出美丽的人性之花!”其实,《木偶奇遇记》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小木偶和我一样是一个天真、好奇心强、头脑简单、缺乏主见、没有毅力的平凡的小孩,但因为有了周围人无私的关爱,他变成了诚实、勤劳、乖巧的好孩子。我也因为有了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和鞭策,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慈爱的回报读后感}.
杰佩托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慈爱的父亲,他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个什么都会的木偶,可是木偶皮诺曹刚刚出生就乱跑,像只野兔子,杰佩托为了儿子的一本识字课本,买了他的短上衣,世界上又有多少个像杰佩托这样伟大的父亲呢?
皮诺曹虽然知道要回报仙女和爸爸,但是只要碰到调皮的孩子和新奇又好玩的事他总是忍不住去看几眼然后不是被骗,就肯定是没有按时上学,或是没有去上学。这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想要成为体面先生又不听话,经过三番五次的教训皮诺曹终于从一个不听话的小木偶变成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我很为皮诺曹高兴,因为他学会了怎样做人。
其实调皮的孩子也可以改变的。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最近,老师推荐我们读一本叫《木偶奇遇记》的好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皮诺曹的小木偶虽然一直想做个好孩子,可是他经不起诱惑,逃学、撒谎、结交坏朋友,他居然还相信坏蛋猫和狐狸的谎言,金币会象树的种子一样只要种下去就会结出金{慈爱的回报读后感}.
币来,真是还没有睡觉就开始做白日梦了,小仙女教育他不能说谎,每当他说一次谎他的鼻子就长一截,他连说三次谎,结果鼻子长得连在屋子里转身都不能了,还长出驴耳朵最后竟然变成了一头驴子,这时皮诺曹才开始醒悟,在善良的小仙女宽容帮助下皮诺曹痛改前非,终于变成一个懂事、诚实、勇敢、聪明伶俐的真正的男孩子。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人要诚实,要勇敢,不怕艰苦,要爱学习,有责任心,尊敬老师和长辈,我希望有象匹诺曹身上的类似缺点的小朋友赶快都改正,要不然有一天说不准你真的就会变成一头驴子的。{慈爱的回报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的著作——《爱的教育》这篇以日记为体的名著,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爱。
这本书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一学年的经历,描写了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爱和友谊无不流溢于纸上,令人难忘。
同学之间的爱在一开始就体现了出来。弗兰奇四人在戏弄左手残疾的葛禄西,这时班长戴洛西和甘伦走进来制止,葛禄西因为气愤向弗兰奇扔墨水瓶,结果砸住了老师,甘伦毫不犹豫的承认是自己扔的,为弱小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仁爱的友谊使人感到温暖与热情,让我体会到了友谊无界。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何时何处,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书上描写了一位意大利贫苦少年为了祖国的荣誉敢于和外国人斗争的故事让我感到敬佩:这位少年在船上因为贫苦受到一些外国人的同情,获得了一些钱,但当他听到那些外国人在侮辱意大利时,他愤怒的将那些铜板扔向他们,他这一爱国举动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与文中的人物年龄相仿,学习他们的地方有很多,对待朋友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有同情心,对待有困难的同学要无私帮助。同时,要热爱祖国,对别人恶语攻击祖国时,要毫不犹豫的进行反驳。
这本书处处体现着爱,这些爱教给了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反映了同学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校园生活。书文字简单朴实,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却让人感动不已。
在五月的日记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书中讲到了意大利13岁的马可尔的父母因欠外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阿根廷首都布宜洛斯艾利斯当佣人.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系。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思念妈妈都想出病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他一定能成功。准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已失去生存希望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妈妈被救了,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差不多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有时发生一点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会、学校,或者在家庭,关心和帮助是不能缺少的。当你生病的时候,你需要关心和帮助。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你更需要关心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能用事实证明一切。这本书不但让我感受到了爱,还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每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只要想到书上舅舅的教育,我就能控制住自己,知错就改。我从这本书中深深地感受到:人们多么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啊!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冷酷无情;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爱的教育》真的是一本人生必读的经典,大家都看看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才真正知道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书中人与人之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我感动不已!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四年级男孩儿安利柯以日记的方式,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的7月份,记录了他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记录了他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所累计的爱,他一天感受一点,一天反思一点,每天都在爱的世界里成长。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人肺腑,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清扫烟筒的小孩,把清扫烟筒赚来的三十个铜币丢了,他无法回家,于是路过的同学都用自己的钱币来帮助他,没有带钱的同学就把自己的鲜花赠送给他,我觉得这一段是最感人的,这让我感到了一个人要是有了一颗无私爱心,就会是一个拥有一切高尚品质的人。在《爱的教育》这本感人的书中,处处都是这种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深刻体会到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应该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别人,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时总想获得别人的帮助,而我们平时遇到
有困难的人时也应该尽力而为地去帮助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时虽然是微小的,但它是无私的、珍贵的、非凡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永远充满爱!《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感受很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读后回味无穷。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描写的是六千里寻母的故事,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珥珂的妈妈决定到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开始时妈妈还和家里保持联系。可自从上次马珥珂的妈妈写信说身体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收不到妈妈的信,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珥珂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说服了爸爸,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我读到这里,不禁为马珥珂对母亲那份挚热的爱肃然起敬。他的精神多么值得青少年学习啊。{慈爱的回报读后感}.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有时候我们常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致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等等,这些都不被发现,没有细细体会,而如果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向马珥珂学习,以他为榜样,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