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观后感400
详细内容
篇一:《四世同堂观后感》
对一个人来说,最屈辱的莫过于丧失身为人的自由与自尊;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屈辱的莫过于国不国、家不家。但无论个人还是民族,屈辱永远是深烙于灵魂深处的耻辱标记。从古至今,文人们向来是屈辱前首先觉醒的一群人,身为民族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更是如此。他们的笔尖注定要为唤醒族人而划动,他们的觉醒注定将被翻身的民众牢记,舒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这样一本书。
读《四世同堂》已是多年以前,对那时候的我来说,百卷的原本完全算得上是一本巨著,很难想象当时我是怎么完完整整的读下来的。说起来,它的作者舒先生与青岛,甚至与我的母校海洋大学都有着深切的不解之缘。我不确定是否我天生就与老舍先生、与青岛、与海大有着某种若有若无的缘分,但在最近偶然重读《四世同堂》之后,我唯一确定的一点,就是当年的我为何被它所虏获:对一个视祖国如生命的青年来说,家国天下永远该是至死不渝的信条,而民族的屈辱历史,必须被它的每一份子世代传承下去。
让我们暂且将这部作品的文学手法与精神意义割裂开。虽然这样很难,毕竟精神才是文学的根骨与灵魂,但你很快就会明白我这样做的用意。
地点是北平城的小羊圈,时间是一九三七之后,主要人物是四世同堂的祁家:以上就是这部小说的三要素。甚至不用太了解这本书,普通人就能从此看出这本书的沉重感。那是风雨飘摇的中国古都,是梁柱倾颓之下,饱含中华传统的世家大族在其中飘摇,个中的冲突足以挑起每一个中国人的阅读兴趣。老舍先生向来对北平充满浓厚的感
情,从字里行间,北平的人文生活,从只有那时候的北平才有的方言小吃等等物什里氤氲出来,但这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民最简洁的家国情怀啊。我慢慢吁了一口气,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
在漫长但平静的历史中,人性并不能得到明显的展现,但在矛盾如此激化的时代场景中,人性在一举一动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区区一个小羊圈胡同,就是当年全中国的掠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争权夺利本是人性中最常见但也最真实的欲望,但当个人欲望与国家大义冲突的时候,却罕有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但就是这种时候,才能彰显出人性光辉的可贵。
做到了这些,已经可以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了。但《四世同堂》之所以更算得上的巨著,是因为老舍先生不但揭露的人性,更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去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天伦之乐,他对长孙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这才是这本书的真
实用意,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对事实的追思,描写手法和内在精神在最深处是无法被割裂的,这才是伟大作品的唯一凭依。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战争对中华民族来说是耻辱不错,但这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契机。异族侵略彻底将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彻底推上了风口浪尖。不纠正思想上的局限,觉醒就无从谈起;不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再多的人、再健壮的体格,也只能永远做看客甚至是奴隶。卷帙浩淼的中国文明,已经走到了必须变革的地步,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复活祭,非要做出牺牲不可,非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可。可问题绝不仅止于此。四万万同胞,大无畏的亦有,苟且偷生、甚至窃国者侯的也不在少数。民族要觉醒,被唤醒的必须是绝大多数人。这种时候民族需要的正是一个旗手,文化人不足以担任于此,高呼自由民主的民族资产阶级亦不足以,历史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起源于民众中共。事实证明,历史的这个决定算无遗策;迄今为止,党与家国民族已经牢牢的绑在了一起,中共也确确实实证明了,它无愧于人民交给他的这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命。
胸怀千古是文人墨客的基本要求,舒先生做到了;内外相济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四世同堂》做到了。这部足以比肩《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的巨著,我从未后悔被她所吸引、所虏获。每一个青年注定胸怀热血,这热血注定为家国天下所生、所流。这才是身为人的原则,这才是生命存在的鹄的。
篇二:《《四世同堂》读后感》四世同堂百态人生
老舍先生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态人生,亦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段厚重的历史。正如老舍先生在开篇所写“他们生,他们死,他们兴旺,他们衰落„„”在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奋勇向前。在书中,老舍先生用一个个形象的词汇生动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这些词汇不仅能描绘出不同人物颇具特点的相貌,更能准确的勾勒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面带笑纹,老成持重的祁老人;圆脸重眉,一团和气的祁天佑;深居简出,谦恭和气的钱默吟;尽职尽责,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当然也有卖国求荣的冠晓荷和太太大赤包。如果说祁老人和他的大家族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小羊圈胡同便是一片林,大大小小的花草树木间,有相互依存,也有独自挺拔,更少不了旁逸斜出的杂枝残叶。老舍先生用他略带调侃的京腔京韵,写活了抗战时期北平市井小民的百态人生。
小羊圈胡同,似乎与外界相隔离,它有着自己和谐温馨的小环境,邻里和睦,相互帮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但当日军攻城,北平沦陷,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全都被打破。每个人都带着些震惊,惶恐与不安,但也有一些为此兴奋并蠢蠢欲动的人。不用说小羊圈胡同,单是从祁老人的家中,就会因年龄阅历的不同而产生极大的分歧,有人逃避,有人亲日,有人抗争„„单从这一个家庭,一条胡同的对待战争的理解与行动,便能映射出整个北平,乃至全中国人在日军铁蹄下,亡国奴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写活了那段沉重的历史,用他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着那段历史中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日军暴行和叛国求荣者的谴责与批判,可以看到他对敢于奋勇抗争的志士们的敬佩与赞许,也可以看到他对被迫成为亡国奴的平常百姓的同情。老舍先生在文章结尾写下“起风了”三个字,必是希望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明白,无论狂风暴雨,总会有阳光冲破云层,重照大地的一天,清风仍会拂过,生活仍在继续。
篇三:《四世同堂读后感》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一:四世同堂>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
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安、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的鲜明对照。
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人间百态: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其实日军占领北平后,客观地说,并没有什么令人发指的罪行。没烧圆明园,也没抢故宫,也没有大面积的屠杀等等。但是,他们残害了南京的人民,作为同胞,我们当然非常愤恨,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确信了对日本人的恨。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
篇二:四世同堂读后感
对有现在人来说,“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老人含饴弄孙,悠闲自在;小孩子轻松愉快、茁壮成长。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了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爷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战争,他的这种幸福被敌人强行夺走。
这场战争直到今天提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侵华,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这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吗?
说实话,在没读这本书之前,面对南京大屠杀,面对那冰冷的“30万”,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蛮外,我便无其他的感觉。毕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毕竟我没有经历那一场屠杀。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直到钱默吟入我的视线。他善良、友好,虽然贫穷,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作为一个文弱的诗人,平时连一只蚂蚁都不肯踩死。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被日本军带走以后,被拉去做电椅,被用皮鞭抽,脸被打肿后,连东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更可悲的是,儿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击而自杀身亡。这就是侵华,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国奴”的称谓强加给中国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残得不成人形。{四世同堂观后感400}.
看着钱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样,听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开的声音,心里
冒出一阵钻心的痛。对于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却,而且我们也更应该清楚,国亡了,我们何去谈幸福和尊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是勇于反抗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个爱国青年。书中描写了这样一群人,像瑞全一样,受过教育,有爱国心,怀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当亡国奴,奔赴战争前线,为人民谋幸福;像瑞宣一样,为了家庭忍辱负重,在敌人的魔爪下斗争着,拯救着那些被敌人压迫的人。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家艰难的维持下去,而且还要忍受着亡国的折磨。他们的身体虽在家里,但心早已飞到了战争的前线。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正因为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时刻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积极地奉献祖国。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才会有尊严,我们才不会受欺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人民纷纷把自己的钱财存入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国难当头,最能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爱国心。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书中描绘了这样的一群中国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汉奸。像冠晓荷一样,像瑞丰一样,为了发达,出卖灵魂,出卖尊严,甘心做敌人的走狗。他们抓住亡国的机会,尽享荣华富贵。他们是我们五千年文化下产生的耻辱,是我们永远唾弃的对象。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做一个有尊严,有骨气,内心坦荡荡的中国人。
篇三:四世同堂读后感
神韵来了。说看这书能激发出什么爱国热情是假的,我就是觉得做人要有做人的准则。
北平沦陷了,日子还要过,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么怎么好,死也是为了活。我开始就奇怪,为什么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来的就是懦弱无能。在我看来,乱世中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能够保全自身、保全家人,还能为别人多少也做些贡献,也是一种抗争。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毕竟,绝大部分人心里都有善良,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到最后,连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么矛盾了。
我说,小说写得残酷。我以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气,必会有一番作为。结果呢,就稀里糊涂地被钱诗人炸死在台上了。什么都没能做,心中怀着那么大的仇恨,什么都没做成,还不是让日本人害死的,是让大家最最敬重的钱诗人。大家说钱诗人是导师,太言过其实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为了爱国,又有多少是因为仇恨。如果他没有钱仲石那么个儿子,没有冠晓荷那么个邻居,谁知道他会不会像牛教授那样啊。因为国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个份上,任何人都会去反抗、去斗争。老舍也没想把他写成完人,他为了报仇害死了无辜的人,日后也必要为此而忏悔。{四世同堂观后感400}.{四世同堂观后感400}.
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人品质低劣是罪有应得。而像冠晓荷和祁瑞丰,老舍简直都不愿意去批判他们,只说他们是无聊。他们是北京文化的极端产物,下场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汉奸、做特务、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后还是叫日本人给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岁月是最好的,对谁都那么客气有礼。可是到了战争年代,却只懂得忍,逆来顺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欢钱诗人,我对他就没什么感觉。但我喜欢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因为一个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别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堕落了。什么时候都要怀着希望,不能绝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
篇四:四世同堂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便签,上面写着三句话: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老舍: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尤其是老舍先生说的这一句话,最让我记忆犹新,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一层的爱意。
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里的26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桐芳,祁瑞宣,高亦陀,韵梅,李四爷,祁老太爷,孙七,天佑,马老太太,钱先生,小顺,祁瑞全,妞子,祁瑞丰,丁约翰,长顺,冠晓荷,白巡长,大赤包,小文,蓝东阳,文若霞。招弟,高弟,胖菊子,小崔太太等。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着。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的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先生以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人废寝忘食。
篇四:《《四世同堂》读后感》再读《四世同堂》
小学部毛新民
前几天教学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我推荐学生阅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我也跟着学生又读了一遍,正所谓教学相长,我又有了新的收获。
《四世同堂》写的是沦陷了的北平。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主人公是祁瑞宣,韵梅。此外还有祁老太爷、祁瑞全、钱默吟、李四爷、小崔、孙七、小文夫妇等正面人物,也有祁瑞全、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等汉奸形象。正是通过这么多人物地塑造,表达了老舍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汉奸走狗的唾弃!
祁瑞宣是个中学教员,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国家,关心群众疾苦。但他又是长子,长孙,负担着祁老太爷及一家人的生活。所以,在日本侵占北平的时候,他想走出去上前线,但家庭的重担使他留在了北平,他忍辱负重,但并不代表他不想反抗。他把他的反抗带到了课堂上,这也是另一个战场,他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及至认识了钱默吟先生,他又热切的接受新思想,自觉为宣传发动群众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说,祁瑞宣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广泛的群众代表,正是有这样有良知的中国人,中国才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才一定能胜利!
祁瑞全是新生力量的代表,敢想敢干,从日军一攻占北平,他就想去参战。一旦碰到钱先生那样的引路人,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所以,他杀汉奸,斗日寇,他们就是中国最终走向
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而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蓝东阳、胖菊子就是汉奸的代表。他们是民族的败类,社会的耻辱,只讲吃穿,只讲享乐,没有廉耻,行尸走肉,直到临死还执迷不悟,认识不到日本侵略才是中华民族痛苦的根源。真是令人唾弃,令人发指,令人痛恨。我个人认为:他们比侵略者更可怕!
老舍先生通过他冷静地观察,形象的刻画,揭示了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沉重苦难,而汉奸正是他们实现侵略的帮凶。其实不仅是汉奸,就是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也都是因为对自身的放纵,才滑向犯罪的深渊。仅一“贪图享乐”,便能至人于死地!
所以说,《四世同堂》在今天读来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小日本是喂不熟的狗,是白眼狼。我在课堂上也经常这样讲,我们不要再做东郭先生,我们要时刻提防,警钟长鸣,要借二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让我们的学生牢记历史,明白历史真相,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小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低级趣味的动画片腐蚀我们中国儿童的心灵,篡改侵略历史混淆世界人民的视听,私自购买我钓鱼岛,搅浑南海局势,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作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决不答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教育我们的学生不看日本动画片,要通过读书,看报,上网查阅日本侵华资料等,不忘历史,抵制日货。好好学习,打好基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暂时贫穷不可怕,没有信仰最可怕!冠晓荷、祁瑞丰、蓝东阳没有信仰,最终成为汉奸,自取灭亡。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
读到李大钊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我说:“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崇高的信仰!”我顺势提问:“我们同学们有信仰吗?”刘海涛回答:“我相信真、善、美。中国传统文化是美的,所以我们要继承。尊老爱幼,文明礼仪,我们的祖国会变得更美好!”李雅萱说:“我的爷爷是一名老红军战士,前一段他写回忆录了,我是他的第一位读者,我很感动,今后,我要沿着爷爷的路走下去!”赵明洋说:“看到社会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总会伸出援助之手,虽然我的援助可能微不足道。我要打好基础,掌握科学技术,长大后建设富强的祖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我最后说:“是啊!我们要坚信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发展经济,惩治腐败,依法治国,富国强兵,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实现,中国人民必将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当然,小康社会等不来,这需要我们每一名学生奋发学习,每一名公民积极作为,让我们共勉!
篇五:《四世同堂读后感》{四世同堂观后感400}.四世同堂读后感
小说《四世同堂》读后感
终于把《四世同堂》看完了,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首都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特别是文化侵略,更是深入骨髓的膏肓。中国为什么会千疮百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敢站出来,青年人中虽然有一部分充满了战斗热情,愿意用自身的大无畏付出来改变社会现实,比如瑞全,他可以远离家乡,积极投入战斗,为解放事业贡献青春和鲜血。可更多的年轻人却没有把国事放在第一位,虽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并决心不向日本鬼子投降,但在艰巨的生活压力背后,他们屈服了,他们想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家庭,还有父母,这些让他们裹足不前,比如瑞宣,他也是个充满斗争精神的青年,但在艰巨的家庭责任之下,他只能委屈求全了,因为他不忍心年事已高的祖父,不忍心病怏怏的母亲,不忍心尚小的儿女,于是,他只能持观望态度,只能苟且偷生,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在生存边缘。除了这部分人,还有社会的蛀虫,他们腐蚀了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窒息的根源,就如冠晓荷,就如瑞丰,他们完全没有羞耻之心,反而想趁着被日本鬼子占领而升官发财,颠覆了人性的本真,毁坏了中国人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