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一年级作文>以拭去心灵的灰尘为题的作文

以拭去心灵的灰尘为题的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初中作文--擦去心灵的尘埃》

擦去心灵的尘埃

七年级四班范潇娟

搁置很久的桌子因无人整理而布满了灰尘,重新一擦便重现了往日的光泽。日渐疲劳的身心也落上了尘埃,不再赤橙。擦去心灵的尘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保养。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只顾个人的利益做出了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强行拍卖从中国掠夺的珍贵文物。于是就出现了蔡铭越的爱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需要。还有跨过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又将踏着滚滚岁月凛凛而去的文天祥,一个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即倒得民族英雄。面对位同道不同的留梦炎的劝降,他选择了南宋守节。他选择了沉默。是啊,葵霍怎么与狗尾巴草对话?顽石怎么与秽土论坚?纵然招降不会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擦去心灵的尘埃,让尘埃下的赤子之心重新焕发出光彩。

冰心老人说过一句话:“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径点缀的芳香弥漫,让过路的行人踏着荆棘也不觉得痛,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哀。”我们每人都需要一个满怀感激宁静的心。这样,我们才不会觉得生活太空虚。因为世界处处充满了动人的情和真切的爱。只是我们心灵上布满了尘埃,隔绝了外界美丽多彩的世界。所以擦去心灵的尘埃,换你一个充满感动的世界。

生命是上天借你一用的资本。如果整天载着一颗缀满尘埃的心

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觉得累,然后筋疲力竭,昏昏沉沉,丧失斗志。现在的我们正处于初中时候的关键时段,重复的计算,重复的记忆,劳累的身体,绷紧的神经。但学习虽紧张,我们虽忙碌,也不能让心灵劳累。像陶渊明说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你的心灵尘埃擦去了吗?如果没有,那还等什么呢?擦去尘埃,还心灵一片净土。

篇二:《灰尘与污物材料作文及例文》

作文材料:灰尘和污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会改变生活中的我们。有的人每

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尘和污物。端盆热水,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续上路。

有的人每天照十次镜子,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生怕沾染上灰尘。有的人十天也不愿照一次镜

子,只顾埋头赶路。弄得灰头土脸,没人愿与为伍。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傲分析材料的内涵进行分析。社会现象注定了社会存在

的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大家为了生活,都努力面对,面上的灰尘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的

灰尘,扫除心中的灰尘,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主要关节点:清洁表面的灰尘不重要,扫除

内心的灰尘才是最重要。内心心理无障碍,何需每天照十次镜子;内心心理无障碍,何惧与

埋头赶路,弄得灰头土脸的人为伍。

“灰尘和污物”可以实指,如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雾霾、污染现象等。但在这里更倾

向于虚指,既可以指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制度、风气,阻碍个人发展的绊脚石等,

也可以指个人主观上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心灵的盲点和污点,发展中的误区和疑惑,主观条

件的不足和贫乏,意志品质上的缺陷等内容。材料中的“镜子”象征着自我反思。材料中第

一种人代表生活中及时反思,进而洗去尘埃,勇敢前行的强者。第二种人代表反思不当,逃

避生活的弱者。第三种人代表着不作反思、不洗尘埃的盲目行动者。对三种人进行对比,只

有第一种人能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观照,因此应肯定第一种人的行为,否定后两种人的

行为。

作文立意可从肯定第一种人的角度正面展开,也可从否定后两者的角度反面展开,

还可从整体出发,进行对比,确定思路。较好的立意有:(1)洗去尘埃,勇敢前行;(2)

正确对待前进路上的挫折;(3)学会在反思中前行;(4)不做环境的俘虏;(5)对待不

幸与苦难的三种态度等。

一些立意出现偏差,主要是对材料中的“镜子”理解有偏差。材料中的“镜子”主

要指自我反思,并不是材料最核心的词语。但有学生会认为第一种人照镜子适当适量,第二

种人照镜子次数太多,第三种人不照镜子,次数不够;所以确定立意为“做事情要适度”。

这种立意未注意到材料的整体性,对材料进行断章取义,是审题时容易犯的误区。这也提醒

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对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注意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着手分析立意。

例文1

濯尽心上尘污,前方自有明途

孙慧敏

这人生,走不尽,是征途。

入征途,最难免,是尘污。

见尘污,岂能够,无所顾?

因所顾,遂辍足,可笑乎?

问曰:安得双全法?

答曰:濯尽心上尘污,前方自有明途。

——题记{以拭去心灵的灰尘为题的作文}.

我们带着双脚降生于世,于是尽力前行只为丈量世界的使命便已注定;世界

裹挟尘污扑面而来,然后一路高歌或是一蹶不振的命盘从此开启。生命的意义与奥妙,皆藏

于这短得抓不住却又长得走不完的人生征程中。我们往往行色匆匆,为了梦中的理想国,或

是现实的出世方,坠入一重重尘浪,然后努力推开横亘的污浊,奔跑在一片土地上,脚步不

停,灵魂不歇。似乎,是在不断追随新的希望,却最终让心上的的尘污越积越多,让心的负

担越来越重,直至难以喘息。

我想,“磨刀不误砍柴工”,既已倦了,何不暂时停下脚步,去审视内心?我们需要一

面镜子,来辨心间清浊;更需要一盆热水,来濯心上尘污。只有当我们破除了无谓的危机感,

才有可能成就子瞻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当我们淡然了对富贵功名的贪念,才有

可能实现老子所言的“圣人被褐而怀玉”;只有当人们看清了那个“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的黑暗社会,才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写下《与妻书》,以百转柔情捍卫似钢信仰;只有当行

者洗脱了那蓬头垢面的不堪,砸碎了那畏首畏尾的怯懦,我们才能真正看到:濯尽心上尘污,

前方自有明途。

是的,尘不定,路不宁,心不静,事不平。曾经,我们只顾盲目地埋头赶路,却发现心

上堆满的尘污将我们远远推离了成功与自信;曾经,我们只怕染垢便闭屋不出,却发现自我

封闭的后果是生命的脊梁从此佝偻萎缩。我想,没有人不向往林清玄所言的那种“心水澄澈,

什么山水花树倒映在上面都是美丽的”的意境,也不会有人拒绝荀夜羽在歌词中写下的“人

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成就。这其实恰好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濯世间污浊,还心

一片洁净,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就只是迈出那一步,去拥抱前方的明亮坦途。

濯尽心上尘污,前方自有明途。

例文2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章炳元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思德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折理。它给人们——特别{以拭去心灵的灰尘为题的作文}.

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总是希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可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这原因,

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是潜藏在内;不但如此,它有时还会

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

会就要说谎的。”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就难免发生错误了。

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错误码率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错误同真理,

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有一样紧密相联,一个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

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着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黑格尔{以拭去心灵的灰尘为题的作文}.

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人们

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并不单单是在总结成功经验,也是在吸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

生出来的,戴维谈到自已获得的成功,就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

作出的。

一个人若要有所发现、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关在门外,好你也

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有人说若

不让错误出生,便于不会有真理降世。这是有理的,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由

天不怕地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

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的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

凡的明。难怪德国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奖金时深刻感受地说:“回顾-----最后通向

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

不犯错误。”

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码率,或者说可以对错误码率持满期不在乎的

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也是那也是望子成而生畏,成不了

事业的。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改革,是破创新,没有现成的道路再走,没有定型{以拭去心灵的灰尘为题的作文}.

的模式可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践探索,开拓、创造。在这个过程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

我们既不应当因为有了出点错误便于工作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

定改革。你毫不动弹,当然是再保险不过的了,不过正像鲁迅先生指出的:“这毫不动弹,

却也就是一个大错。”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的到正确

的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选自《经典议论文集》)

本文是一篇酣畅明快、雄浑凌厉的议论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用

辩证的观点论述错误同真理、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从本质上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强调错误

并不可怕,畏惧大可不必。鼓励改革者不怕出现缺陷与错误。指出正确态度是分析原因,总结

教训,找到正确道路,继续进行。文章结尾运用照应开头法,让结尾处仅改动四字的“畏惧错

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照应了开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句。起笔有铺垫,落笔有

照应,浑然一体,深化了主题。

例文3

照镜子的启示

我的一位同学曾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那以后,他就变得信心百倍,甚至有些自负了。迷醉于过去的成绩,总认为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不再潜下心来学习。当她犯了错误,也总是固执地坚持着,不肯改正。同学的劝阻,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斥责,她都置之不理,振振有词。都不愿去剖析自我,认真地反思自我,而逐渐变得懒惰、骄傲,不再努力,结果在不久后的考试中落败。

这位同学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在取得成绩后,不能因骄傲而止步前行,迷失自我。一个不认真反思的人,一个不愿去认识审视并剖析自我的人,就不会进步,在新的一轮挑战来临的时候,由于准备不充分,自然会落败。

可见,在思想上面照镜子,益处多多。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毛主席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一代明君唐太宗就有一位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勇于进谏,不畏生死,有时难免也会伤了唐太宗的颜面。有好几次,唐太宗都气得要杀掉这个“田舍翁”。可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却伤心流泪,很多人觉得奇怪,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魏征这老头不说假话,直言进谏,他就是我的一面宝镜啊!”千古传芳,英明大义的唐太宗正是因为懂得去照亮那面反映内心思想性质的镜子,懂得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而反思、剖析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而有一些人,却因为在事业达到高峰时,沉醉于金钱与权利的诱惑间,忘记了去剖析自己,约束自己。比如说陈良宇,正是因为早年的努力工作,积极向上,才逐渐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走向了事业的颠峰。但他却利用了职务之便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忘记了去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从而一步步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多照照镜子吧!时而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能避免走入性格上的盲区,端正自我的学习、生活态度;时而的对自己的严格约束,能让我们做事不超过一个“度”,避免做出出格的、违背道德的事;时而的对自身认真的分析、反思和剖析,能让我们积极进取,不断进步,创造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高点,走向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本材料中的灰尘和照镜子均有喻意。“灰尘”喻指生活中不正当的行为、思想等,“照镜子”喻指对待生活中的不正当行为、思想等。三种不同的“照镜子”的方式则喻指三种不同的态度:每天照一次镜子的是强者,每天照十次镜子的是弱者,十天也不照一次镜子的是愚者。

篇三:《拭去心灵的尘,发掘内心的善(五年级班主任工作随笔)》

拭去心灵的尘,发掘内心的善(五年级班主任工作随笔)

昨天星期一,我上完第一节课,刚走到楼下,就有两个老人互相搀扶着来找我,孩子的奶奶拉着我的手,请我多多教育他们的孙子,说到伤心处,两个老人潸然泪下,让我于心不忍,心情也沉重起来。因为之前这个孩子四年级也是我教过的,所以对他的情况还比较了解。他有一个既特殊又贫困的家庭,爸爸是一位哑巴,幸好有一手木匠的技术,收入基本稳定,全家不至于潦倒到不能生活。妈妈是个外地女子,之前在老家结过婚生过子,现在又回老家去而不返了,只是偶尔打电话来问问孩子的情况。爷爷糖尿病,严重肥胖,眼睛近视得厉害,戴的眼镜镜片厚得像酒瓶底,加上并发症,他一条腿已经瘸了,走路极为不便。奶奶年迈,田里的活家里的活全靠她一人,还得操心老爷子的病和孙子的成长。这个孩子呢,基础不是很好,四年级时,他的爷爷奶奶特地到学校找我谈了家里的情况,让我多关心他,还硬要各塞一百元给我和另两位老师,我们如何能收呢,恨不得要再捐点给他才好(后来为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四年级时,我对他真的很关心,课堂上常喊他回答问题并及时鼓励他,怕他因为家庭心理有阴影,经常和他谈心,问他学习和生活上有没有困难,他也很尊重我,听我的话,语文进步很大,最后考得还不错,他爷爷说很满意,特地打电话来谢谢我,只是英语不成绩不太理想,暑假里还请了一位老师帮他补课,每天早上送中午接,下午送晚上再接,因为奶奶不会骑电动车,全是他那身体不好的爷爷,一天四次,顶着烈日酷暑。

他们告诉我,这孩子不懂事,双休日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出去玩,根本不往学习上靠,周日和同伴出去一直到晚上六点多钟才回来,让两人老人在家又担心又着急,回来后不但不知错,还对爷爷说“我不怕你”,老人气得没办法了,才到学校来找我的。我一听,心里这火直往上窜,答应老人我一定会找他谈谈的,让老人放心,有事就打我的电话,不要再专程跑来了,他家离学校挺远的,这孩子平时坐校车上学。把两位老人送走后,我真的想立刻就去把他叫来教训一顿。我总以为,爷爷奶奶的苦与累,对他的操心与疼爱,爸爸的心酸与辛苦,他应该懂得并且体谅,不是有句古话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为什么他却不是这样呢?但我又想,孩子毕竟是孩子,从上学期的情况来看,他的本性还是纯真善良的,现在只是一时认识不到爷爷奶奶的苦心吧,我劝自己还是先冷静下来,不能急躁。第三课英语(因本校教师缺编,我兼任英语,真担心误人子弟呢,唯有自己先认真学,再认真教孩子们了)我还是照常上课的,课上见他听得认真,回答积极,还表扬了他。午休,一直在琢磨着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又不伤害到他呢。到了下午,有我的一节品德课(又是我的课,我还真是多才多艺呢,苦笑,自嘲),我灵机一动,还不如利用这节课,对他也顺便对同学们进行一次教育。我想到了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个游戏,决定从游戏入手,效果应该比空洞的说教好得多。

上课了,我迈进教室,问好后,我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品德课不学书上的内容,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拿出笔和纸。”同学们一听,炸开了锅,边拿纸笔边兴奋地议论着。我说:“游戏开始后,不可以再议论,也不可以看别人写的内容,谁违规谁出局。”顿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我说:“请写出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五个人。”同学们纷纷拿笔写了起来,一脸轻松,他也是。我说:“同学们,由于他们的照顾与陪伴,你们是幸福的。可是,生活又往往是残酷的,有时,我们不得不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死相隔,现在死神将夺去这五人中的一人的生命,而选择的权利在你手中,请划去你将告别的第一个人!”学生们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毫不犹豫,等了有一分钟左右,我又让他们再次划去两个人,孩子们有的下不了手了,但是又不能不划,在那里犹疑着不动笔,也有的眼含泪水动笔了,我不动声色地从走道里注意了一下他,他把“爷爷奶奶”划去了,留下了“爸爸妈妈”,这也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吧,这可与我原本的游戏目的有所不符呢,我临时决定增加一个环节——“告别”。我说:“命运之神知道他们是多么地舍不得离开你,也知道你是多么地留恋他们,所以

他决定给你们三分钟的告别时间,让你们把心中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他一定会代为转达。”我拿出手机,播放的《》,用音乐来渲染感伤气氛。时间有限,学生们略一思考,都动笔写起来。

时间一到,我让孩子们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