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
详细内容
关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的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字词的把握、课文的理解学要读,对整体的感知、语感的培养也需要读。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也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呢?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关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的论文 一、“剪枝去叶”激兴趣 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靠近朗读,喜欢朗读,爱上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而生活化的对话式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在《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小云雀埋怨地说。 “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妈妈心疼地说。 这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看到沙漠里漫天飞舞的黄沙时的一段对话。在朗读这段对话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小云雀的埋怨、不满以及云雀妈妈的心疼、难过。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拉近学生和小云雀、云雀妈妈的距离,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问学生:“平时你和别人对话有旁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也不应该有。于是我鼓励学生去掉旁白再对话,体会一下两种朗读的不同感受。 在对话朗读过程中,学生们都很投入,有的甚至还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学生们纷纷说这样的朗读,就是平时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对话中的人物——小云雀和云雀妈妈,更贴近人物的心,更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他们喜欢这种朗读。由此可见,把阅读的内容稍微变个样,“剪枝去叶”,省掉了旁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物的动神态、心理,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添油加醋”创情境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验直抵人物心灵,去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朗读才能表情达意,真实自然。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幕独幕剧,方括号主要交代舞台背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主要交代说话时间的表情、动作等。尽管课文已经提示学生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明,我准备引导学生将公仪休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化,“添油加醋”加点料。原文如下: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经过商量讨论,课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原文的基础上更加丰厚了——学生把自己对人物的 理解通过具体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出来: 公仪休:恩,刚吃过。(抹了抹胡子,咽了一口口水)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公仪休:(踱到茶几旁,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笑容满面)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公仪休:(这不是明摆着来“贿赂”我嘛!我可得“坚守阵地”啊!)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连忙摆手拒绝)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手捂着鼻子,退到茶几旁,躲开鱼)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作揖,作抱歉状) 有了这些富有情趣的旁白和表演不断地推波助澜,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演得兴致盎然,评得句句在理,课堂氛围达到高潮。至此,课堂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们形象逼真的神态、具体到位的动作、合理丰富的心理活动马上让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不仅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相信也会感染他们,使他们学到公仪休的廉洁。引导学生“添油加醋”朗读课文,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了进一步地理解,更能体会到人物的高尚品格。这个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由文化诗”有节奏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是的,诗歌饱含感情,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相对于白话文,更易于让人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小试牛刀,重组文本,变换朗读方式,当一回诗人。 《姥姥的剪纸》里有一段描写姥姥勤于练习剪纸的文字: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一般老师在执教时都会让学生想象着姥姥练习时的情景,自由朗读体会姥姥的勤劳认真。但季瑾老师在执教这一段时,突破了这个常规教法,她把个人朗读转变成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由白话文变成了诗歌: (师)数九隆冬——(生)剪! (师)三伏盛夏——(生)剪! (师)日光下——(生)剪! (师)月光下——(生)剪! (师)灯光下——(生)剪! (师)摸黑——(生)剪! 学生口中迸出一个个简洁利索的“剪”,正如声声清脆悦耳的剪刀声,清晰地落在学生的心上——学生把握住了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拖腔拉调,矫揉造作,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言简意赅,却又字字敲打着读者的心,让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撞击出语感的火花。至此,姥姥那勤劳认真的形象,对剪纸艺术的炽热追求不言而喻。 四、“从诗到文”意境浓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诗中有画,画中融情。如何让学生感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汲取古诗词的精粹,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如果按照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释题意、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来组织教学,那学生苦苦背诵,而缺乏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也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方法,从图从景从情从文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诗意、悟诗情,演绎不一样的古诗词课堂。以《如梦令》为例: 首先,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去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而是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上面有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囊括了画上 所有的景:诗人、小船、酒壶、酒杯、荷花、荷叶、水鸟。 然后,我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画面,发挥丰富想象,让插图的内容丰厚起来,让它变成活生生的一幕情景。当然,学生的已有经验还不足以让画面生动形象,所以,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适时指导,集“百家”之长,共同描述。因此,有了如下的片段: 瞧!不远处的荷花池中,数不胜数的荷花千姿百态、颜色各异:有的已经完全盛开,像一个清秀可爱的小姑娘,有的刚刚盛开,躲在荷叶的后面,特别迷人,有的还只是花骨朵,好象迫不及待想要展示自己的美丽,正努力地绽放呢„„粉的、白的、黄的、紫的„„像一群爱美的小姑娘在比美呢!那一片片碧绿的荷叶,簇拥着朵朵荷花,我仿佛也成了这其中的一朵,正和它们争奇斗艳! 我划着小船,在荷花池中前行。小船却在不经意中闯入荷花池的深处。我心里着急了,不知所措,急忙击浆寻路。谁知原本栖息的一群鸥鹭由于我的闯入而受到惊吓,拍打着翅膀飞出了荷花池。 最后,稍微对课文进行点拨,加上课文原来的情境,把两个片段连接起来,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展露无疑: 我时常回忆起那个夏日的午后。我坐在溪边的亭子里,观赏着一池荷花,感受着阵阵凉风,畅饮着酣甜的美酒,真是别有一翻情趣! 瞧!不远处的荷花池中,数不胜数的荷花千姿百态、颜色各异:有的已经完全盛开,像一个清秀可爱的小姑娘,有的刚刚盛开,躲在荷叶的后面,特别迷人,有的还只是花骨朵,好象迫不及待想要展示自己的美丽,正努力地绽放呢„„粉的、白的、黄的、紫的„„像一群爱美的小姑娘在比美呢!那一片片碧绿的荷叶,簇拥着朵朵荷花,我仿佛也成了这其中的一朵,正和它们争奇斗艳!真是酒能醉人,景亦醉!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尽兴而归了。可是我迷迷糊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划着小船,在荷花池中前行。小船却在不经意中闯入荷花池的深处。我心里着急了,不知所措,急忙击浆寻路。谁知原本栖息的一群鸥鹭由于我的闯入而受到惊吓,拍打着翅膀飞出了荷花池。这真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啊! 相对于学生对诗意、诗情的“死记硬背”,我想,这种“从诗到文”体、悟了无痕的学习,引导他们个性化的理解,通过细腻的描写、激情的朗读,让原来的画面更形象、生动,让古诗词的意境更加浓厚,学生也更深刻体验到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新课标强调的“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 优化朗读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课文,在领略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总之,利用各种方法变化朗读方式,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透出浓浓的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坚持语文教学的目标。 关于朗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近年来学生整体朗读能力下滑,发人深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和职业学生成分发生变化有关,又与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基础训练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普通话训练,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教师的朗读技巧指导等方法,以及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的运用,多管齐下,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 关键词:朗读教学、普通话训练、朗读指导 近几年,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出现极其普遍的一种现象:朗读不通顺的学生占大多数,这种朗读能力的高速下滑引人深思。语言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语言,我们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无疑肩负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今天我们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语言,是我们应该思索探究的永恒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在整个语言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朗读教学的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句话:“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它能有效的出尽学生说话能力提高。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朗读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一个途径。而且通过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其实就是把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对于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精彩内容、去感知语言的无限魅力。还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所以说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也早已成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们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总是不尽人意:有的语文课堂,形式上看似很热闹,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的思路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心不在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时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难题,要想攻克这一难题,必须培养写作能力。朗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教学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