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动物的作文>动物趣谈作文

动物趣谈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动物趣谈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动物趣谈》是一本有趣的书,令人手不释卷。书上说了许多动物的事情,让我树立了以后做一名动物学家的远大目标。前几年我没有读过动物趣谈的时候,我对动物不太认识,读过这一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动物的迷还没有揭开,有的甚至灭绝了。我想,再过30年25年或35年,我就会成为一名动物学家,那时我要到世界遍地。我要到南极去研究大海灭绝,我要找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我要让狼变成看家的狼······

现在,我对动物的兴趣越来越浓烈,我坚信我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动物学家。

篇二:《《动物趣谈》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动物趣谈》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豚鼠趣谈

专业班级材料化学专业2015级2班

学生姓名赵华祥

学生学号20151068

完成时间2016.4.22

2016年4月22日{动物趣谈作文}.

豚鼠趣谈

摘要:百度

关键词:豚鼠

1.动物简介豚鼠又名天竺鼠、荷兰鼠、荷兰猪、海猪等。[1]在动物学的分类是哺乳纲啮齿目豚鼠科豚鼠属。豚鼠身体紧凑,短粗,头大颈短,耳圆且小,四肢短小,前足有四趾,后足有三趾[2]。豚鼠祖先来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根据生物化学和杂交分析,豚鼠是一种天竺鼠诸如白臀豚鼠、艳豚鼠或草原豚鼠等近缘物种经过驯化的后代。

豚鼠的体形在啮齿类动物中偏大,体重在700—1200克(1.5—2.5磅)之间,体长在20—25厘米(8—10英寸)之间。身材短小但是强壮有力,头较大,是身体的三分之一,眼大而圆还明亮,耳朵短小贴着头部,毛发粗糙而且很容易脱落,没有尾巴。豚鼠脊柱由36块脊椎骨组成,其中颈椎7枚、胸椎13枚、腰椎6枚、荐椎4枚、尾椎6枚。肋骨13对,其中6对真肋、3对假肋、4对浮肋[3]。前脚平直而强健有力,一般都会有4个趾头,每个趾头上都有尖利的爪;后脚有3个有爪的脚趾,而且都比较长。豚鼠靠脚底走路,行走时脚跟着地。

豚鼠门齿很短,臼齿呈棱镜状,总是在不断生长。除了各自有特定的腺体外,雌雄两性都是相似的。[4]体毛有黑、白、灰色、褐、巧克力色等,也有具各色斑纹的。

2.分布区域

豚鼠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各大洲都有其种群分布。其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哥伦比亚至圭亚那一带。豚鼠是南美的啮齿动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主要分布在秘鲁、巴西、巴拉圭、哥伦比亚等地。它们的栖息地范围很广。从热带洪水冲积平原到开阔的草原和森林的边缘,再到海拔4000米的多岩石的草场。[4]

3.生活习性

豚鼠栖息于岩石坡、草地、林缘和沼泽。穴居,集成5—10只的小群,穴居,夜间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食[5],在食物上没有特殊要求,体质强健不易生病。

主要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以杂草为主食,喜吃青椒,禁食十字花科和含淀粉类的东西。豚鼠喜群居,有抓人的习惯,不喜于攀登和跳跃,习性温顺,胆小易惊,有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喜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其活动、休息、采食多呈集体行为,休息时紧挨躺卧,单笼饲养时易发生足底溃疡。群体中有专制型社会行为,1—2个雄鼠处于统治地位,一雄多雌的群体形成明显的稳定性。[2]

豚鼠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和气温突变等极敏感,故在空气混浊和寒冷环境中易发生肺炎,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亦易流产。

豚鼠胆小机警,对刺激反应非常敏感,常发出吱吱叫声。嗅觉和听觉都很发达,对抗生素及某些有毒物质极为敏感。[1]豚鼠嚼肌发达而胃壁非常薄,盲肠特别膨大,约占腹腔的三分之一容积,粗纤维需要量比家兔还要多,但不像家兔那样易患腹泻病。[1]

豚鼠食量较大对习惯了的饲料食欲旺盛,但对变质的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或废食。[1]甚至引起流产。对抗菌素也特别敏感,投药后容易引起死亡和肠炎,如使用青霉素,不论剂量多大,途径如何,均可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甚至使其发生死亡。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霉素治疗时应特别小心。与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间少食少动。

豚鼠繁殖率高,抗病力强,性成熟早,在出生的1到3个月的时候,性周期短,一般为16天左右。属于晚成性动物即母鼠怀孕期较长,母鼠怀孕期较长,为63(59—72)天,每年可产6胎,胚胎在母体发育完全,出生后即已完全长成,全身被毛,眼张开,耳竖立,并已具有恒齿,产后1小时即能站立行走,数小时能吃软饲料,2到3天后即可在母鼠护理下一边吸吮母乳,一边吃青饲料或混合饲料,迅速发育生长。[1]仔鼠35天性成熟,一对豚鼠一年可循环繁殖80对。它们的怀孕时间在啮齿动物中算是比较长的,大概是50到75天。

豚鼠为全年、多发情性动物,并有产后性周期,豚鼠在正常情况下全年都表现出生性周期的往返循环。豚鼠在48小时之内或在哺乳期的某个时间内又可能受孕,称产后性期或反常怀孕。豚鼠的平均寿命在4到5年之间,据2006年吉尼斯大全记录,最长寿的豚鼠存活了14年10个月。

4.奇闻趣谈

世界上最大的老鼠一只名叫普林·鲁斯的豚鼠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鼠,它重达45公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宠物。小仓鼠或天竺鼠当宠物养,它们都属于小型啮齿动物。而他可算是最大的老鼠了。

许多人如今喜欢把小仓鼠或天竺鼠当宠物养,它们都属于小型啮齿动物,但玛莲尼·泰普度斯却喜欢养较大的啮齿动物,她养的水豚重达100磅(约合45公斤),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宠物。英国《地铁报》报道,玛莲尼的宠物水豚名为加普林·鲁斯,她将它的许多照片放到了网上,竟让加普林悄然走红。

世界上跳得最远的豚鼠

英国一隻可爱的豚鼠日前跳出天竺鼠跳远最长的距离,成功缔造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虽然这一跳只有短短的30公分。据报导,这只经过训练的豚鼠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从一个平台跳跃到了另一个平台。经过测量,其跳跃的距离达到30公分,因而创造了豚鼠跳跃距离最远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300万年以前豚鼠如牛一般大像虎一样猛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如今,很多人都把憨厚可爱的小豚鼠当成宠物饲养,但曾否想过,这种呆萌的小动物在史前或许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近日,科学家在对现代豚鼠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指出,大约在300万年前,豚鼠的体型与水牛一样大,而且其咬合力与老虎相当。

据科学家介绍,他们此前发现了一种学名“Josephoartigasiamonesi”的史前超级巨鼠,这是一种已灭绝的巨型啮齿动物。而经过研究后发现,它们的基因与现在的豚鼠最为接近,而这种动物的体重可达到1吨。{动物趣谈作文}.

科学家还利用电脑,模拟出这种动物的咬合力。令科学家惊讶的是,这种啮齿动物的咬合力可达1400牛顿,这个数字与老虎的咬合力相当。

经过深入调查,科学家更是发现其门牙能够抵挡三倍于自身咬合力的外力冲击,可谓坚硬无比。

主导此次研究的纽约大学科学家菲利普博士称,当时巨鼠牙齿的作用与现在大象的牙齿功能类似,都是用来挖掘食物和防御敌人。

报道称,此次研究已被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解剖学杂志》上,同时还刊登出了一张史前巨鼠的头骨复原图,与如今的豚鼠头骨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

[1]崔淑芳,陈学进.实验动物学第4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第165页

[2]胡建华,姚明,崔淑芳.实验动物学教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74

[3]沈霖,林燕萍,王拥军主编.骨伤科实验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

[4]刘晓菲.动物全世界100种动物的彩色图鉴: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第328页

[5]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生物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05:561

篇三:《动物趣谈结课论文》

生物进化

摘要:生物进化是自然科学的永恒之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从现代综合理论,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等。当前,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它们就各自的研究对象在宏观和微观上不断地拓展和深入,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

关键字:生物进化、生物学、遗传、基因、环境。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生物的起源到不断发展所经历的社会和自然的风云变迁来看,那是一个不可逆转,也无法超越的过程。纵观生物进化的历程,小到分子,大到个体,他们所面临的进化似乎有些残酷,但是如果没有进化,就不会有进步。

早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里就有观点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只有在不断地进化发展中,才有可能生存下来,也只有在进化中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性。所以,生物的进化是必须的,是生存的需要。

进化,就是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早期人们在日常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他那个时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系统整理,把540种动物按性状的异同分为有血的和无血的两大群,每群之下又分为若干类。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种观点直到18世纪仍在生物学中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动物趣谈作文}.

学家林耐。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然有助于揭示生物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但他却把物种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产物。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新的与物种不变相矛盾的事实。在大量事实的影响下,甚至像林耐这样坚定的神创论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杂交的结果能产生新种。和林耐的观点相反,法国学者布丰相信物种是变化的,现代的动物是少数原始类型的后代。他把有机体与居住环境联系起来,认为气候、食物和人的驯养等因素可引起动物性状的变异。1809年,另一位法国学者在其《动物学哲学》中,用环境作用的影响、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的遗传等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过程,创立了第一个比较严整的进化理论。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19世纪80年代以来,以魏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杜布尚斯基等人为代表的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有它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人。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

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动物趣谈作文}.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一支,其出现及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动物趣谈作文}.

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距今2000—3000万年前,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栖生活。在距今约1500万年前后,地球上的热带森林地区出现了多种森林古猿,如拉玛古猿、非洲南猿等。从古猿到人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种观点认为,古猿在森林里过树栖生活,以果实为食。它们的体质结构与现代的黑猩猩、猩猩很相似,全身被毛,颌部发达,犬齿大而尖锐。后来,它们所栖息的地

方发生了变化。喜马拉雅山地带上升,山北地区得不到海洋暖湿气流,气候变冷,森林逐渐减少,食物缺乏。一部分古猿被迫南迁,找到森林后,仍过树栖生活,身体结构变化不大,逐渐发展为现代类人猿;另一部分古猿仍留在原地,不得不由树栖转到地面上觅食。新的生活方式,终于引起了直立行走、前后肢分工、脑容量增加等一系列变化。经过千百万年,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在从古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劳动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于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来说,由于劳动,促使其上下肢分工越来越明显,上肢逐渐解放出来,以至最后达到身体直立。直立姿势的产生,使手脚进一步分工,并使躯体进一步变化,终于形成了人所特有的体态。另外,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促使了语言的形成。劳动和语言,又促进了脑的发展。而手、脑、语言的发展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增进劳动的成果,加速了从古猿到人的转变。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年—100万年前的非洲,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两足行走的原始人类,身高为130-140CM。能人:大约出现在距今200万年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身高为140-150CM。直立人:出现在距今180万年-20万年前,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身高为150-160CM。智人:相当于现在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0万年-1万年前,身高为150-180CM。

未来,人类究竟还会面临怎样的变迁,我们不得而知,生物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我们也不得而知。生物进化的明天还有待更多人的关注,生物进化的奥秘,还有待更多人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达尔文.物种起源[M].新世界出版社,2007-01-01

[2]李难.进化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00-01-01

[3]罗辽复.生命进化的物理观[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1-01

篇四:《动物趣谈的论文》

论动物的学习行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摘要〔Abstract〕:学习行为显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当环境变得更复杂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动物被保留下来的机会就多。动物在自然竞争中学习行为的能力得到了选择,并得以不断发展、进化。

关键词〔Keywords〕:学习行为经验性行为遗传行为环境本能“斯金纳箱”实验神经系统

正文:

众所周知,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行为〔Animalbehavior〕。如鸡鸣狗叫,蜘蛛结网,草履虫避开食盐的刺激,人的排便、排尿反射,手不小心碰到针尖会不由自主地缩回等等。总之,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散发出气味等都属于动物行为。但是,对于动物的学习行为〔Learningbehavior〕来说,并不是它们生来具有的,而是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后天学习并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譬如举一个例子: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刚来到陌生的主人家,起初有点怕人,只会乖乖地吃饭、睡觉。后来经过主人的训练,它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拉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运算,它还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很明显,这就是动物的一种学习行为。它与本能有本质的区别,美丽的蝴蝶破蛹而出就会翩翩起舞,哺乳动物一出生就会找寻母亲温暖的怀抱、吮吸乳汁,蜘蛛从小就会

织网都是无师自通的。动物的以上的行为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赋的遗传行为,叫做先天性行为〔Congenitalbehavior〕。而学习行为则与先天性行为不同,是后天获得的经验性行为。

那么,学习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赋的遗传行为。而学习行为则与先天性行为不同,是后天获得的经验性行为。而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与遗传有关。动物原本就有许多神经通路〔Neuralpathways〕,或有改变联系的途径,学习易使之进行选择或发生变化,从而能对有不同生物学意义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学习行为显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当环境变得更复杂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动物被保留下来的机会就多。动物在自然竞争中学习行为的能力得到了选择,并得以不断发展、进化。这样,我们是否就可以下一个定论,学习行为和本能行为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件事?不是的,其实动物的许多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能行为

〔Instinctivebehaviors〕是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是否与遗传有关呢?其实,早就有动物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做了一组大白鼠走迷宫的实验。他们根据大白鼠走出迷宫的时间快慢将其分为两组,走出时间快的称为“伶俐”组,时间慢的称为“迟钝”组,然后让两组大白鼠在本组内繁殖。繁殖的后代也按相同的实验方法,只选择走出迷宫最快和最慢的大白鼠作为进

一步繁殖的种鼠。按照这个程序,经过几代之后所得到的“伶俐”鼠和“迟钝”鼠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于能走出迷宫并不是大白鼠的本能行为,所以再“伶俐”的大白鼠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找到迷宫的出路。如果让这两组大白鼠再走另一种曲折情况不同的迷宫时,两组老鼠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可以用于人工选择的方法来提高动物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并遗传固定下来,如犬就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先天性神经表型,前者适合训练成追踪型警犬,后者适合训练成守卫型保安犬。所以,学习行为和本能行为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长期的研究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大概分为五个类型。

当同一种刺激反复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可完全消失,除非再给予其他不同的刺激,行为反应才能再次发生,这就是所谓的习惯化学习〔Habitualizationlearning〕。雏鸡、幼鸭,在第一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损失。也就是说,它们对这种刺激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其实,在人类社会之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人们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见怪不怪,也常会对自己天天吃的东

西感到厌倦,如果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这也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

联想学习〔Lenovolearning〕,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实验,他通过研究狗对铃声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

在这里,不得不提起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Skinnerbox"experiment〕。这个实验是把一只老鼠放在“斯金纳箱”里,箱中惟一可移动的物体是一个按钮,老鼠每按一次按钮,便会得到一粒食物。这样老鼠一旦学会按按钮,便会不断地去按,以得到更多的食物。斯金纳实验的动物能学会把一定的动作和食物联系起来。但只有当它们饥饿时,并且有食物犒赏时,它们才会做连续的动作。这种操作条件反射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基于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动物具有探究行为。很多动物都有好奇心,喜欢四处走动,就像家养的小猫对家中新添置的物体总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会不小心打碎新买的花瓶。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潜在学习”。正是由于动物存在潜在学习行为,“斯金纳箱”中的老鼠才会去按按钮,实验才有可能成功。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这就是一种模仿行为〔Imitativebehaviours〕。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鸟类的学唱,都是模仿学习。其实很多鸟类并不是生来就会唱歌,它们必须先听

到其他鸟的鸣唱,才能尝试啼声。所以,如果一只普通的灰雀在金丝雀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它也能发出像金丝雀一样美妙的歌声。模仿行为在动物适应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他个体的经验中学习知识,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直接继承,这对社群传统的形成大有好处。{动物趣谈作文}.

第四种学习行为,就是印痕学习〔Keying-inlearning〕。奥地的动物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也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这种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根据实验,很多一出生就能四处活动的动物都能够产生印痕行为。如大部分鸟类、豚鼠、绵羊、鹿、山羊和多种鱼类。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印痕学习行为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但有局限性的学习行为,许多印记只是在动物一生的某一特定的时期才能学习到。如许多鸟类最易掌握飞翔本领的时间恰值羽毛始丰之际,若在出世后几个月内剥夺了它们的习飞机会,以后它们就很难学好飞行了。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接受这类刺激,以后神经系统逐渐改变,就不能再进行印

篇五:《动物趣谈最新章节》

动物趣谈最新章节

动物趣谈阅读提示:

1、《动物趣谈》版权归作者约翰劳埃德所有《动物趣谈》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与腹黑书小说立场无关。

2、腹黑书小说小说阅读精心整理出字手打版的动物趣谈阅读是广大处于书荒中的又不愿等更新的书友之必备站。

3、动物趣谈是约翰劳埃德创作出来的一本非常好看的其他小说章节由会员添加其目的为了宣传如此优秀的小说作品和更多书友。

4、请广大书友用实际行动(如:投推荐票、加入书架、宣传本书、购买实体书/vi等)支持约翰劳埃德大大再接再厉写出比动物趣谈更好看的小说。

5、推荐的好书:

抱抱熊

怀孕生子

总裁你输了

永恒的月光美战王

穿越美战的平淡生活

我是月野兔

救世主月野兔

王爷无敌一不小心睡了你

赛尔号之使命f

秦时明月之天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