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华大学有感
详细内容
篇一:《清华大学游记感受清华》
感受清华
初夏北京,阳光明媚,水木清华,生机盎然。6月,我有幸来到首都参加培训,短短一周让我终生难忘。
十八岁时,我最大梦想成为这座久负盛名的中国高等学府的学子,但命运没有给我安排机会。四十八岁时,我却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清华校园,成为一名前来求知的学生。从我跨入清华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便有一种枯木逢春之感,心灵深处便有一种强烈震撼。
清华大学美称为“清华园”,是一座集学术成就与美丽景致为一体的国内顶尖大学。我从江南小城迈进清华殿堂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在清华园洗礼心灵,感受人生,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让我激动万分,感受多多。
感受清华的历史厚重。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迁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清华园”那座欧式牌坊标志,见证着百年清华的艰辛发展历程,见证着清华人背负民族的希望、追求真理、科技兴国的奋斗历程。
感受清华的精神文化。清华的校园文化个性鲜明,独树一帜。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清华精神”的魅力。我深深地感到,清华是一个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地方,是一个人才济济、名家荟萃的地方,更是一个追求卓越、永不懈怠的地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铿锵校训,不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清华学子立志报国,创造辉煌。
感受清华的群贤荟萃。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才辈出。百年清华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一代国学大师为世人展示着独特的精神魅力;竺可桢、邓稼先、钱三强等杰出英才,其功绩与新中国崛起共存;华罗庚的迎难而上、闻一多的正气凛然、朱自清的宁折不屈,彰现清华精神。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百年历史中,5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00多位当选为中国两院院士,18名当选美国国家院士。清华还培养了习近平、胡锦涛、朱鎔基、吴邦国、吴官正等等一大批治国栋梁之才。在这一片群星闪烁的星空,没有人居功自伟,这些杰出才俊却始终心贴清华,默默奉献,为国争光,为民服务。
感受清华的学识高端。这次清华大学为我们这个专题培训班精心安排了《三中全会与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经济大势与企业对策》等九门课程,内容涉及到经济走向、领导艺术、企业文化、营销创新等多个领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创新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是这些授课教授都是国内顶尖的知名学者,他们的授课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观点鲜明,分析深刻,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大师们高屋建瓴,出口成章,收放自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游清华大学有感}.
感受清华的雅致幽静。当我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校园内垂柳青青,荷塘飘香,古木葱葱,芳草依依,清华正门巍峨壮丽,学堂匾额古色古香,欧式礼美轮美奂堂,图书馆绿荫满窗……,园林美与建筑美浑然一体,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清华风物,尽显其中,形成了优美安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培训期间,我们吃在清华,住在清华,学习在清华,生活在清华,我非常珍惜在清华园里度过的分分秒秒,每天清晨早早起床独步校园,走遍了清华园的每一个角落,陶醉于每一处风景,体验着一名清华人的快乐与自豪!
清华培训,机会难得。有言之教,启迪智慧;无言之化,震撼心灵。虽然我只不过是清华的匆匆过客,但在清华园一周的学习生活,将使我一生受益。
篇二:《游清华大学有感》游清华大学有感南京市樱花小学四(2)班:罗X星期四,我踏着矫健的步伐,带着兴奋激动的神情来到了这两所神圣的大学学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参观。在这两个大学中,令我印象最难忘的是属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大学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碧绿的一片。大树长得枝叶茂盛,叶子嫩绿嫩绿的,再看看楼房,哇,碧绿碧绿的爬山虎攀上了每个屋子的窗口,一阵风吹来,它们摇来摆去,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致意呢!你
若是走进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看到了这处景色,肯定会被这里所迷住,迟迟不肯离开。继续走进建筑,楼房里传来了学生们抑扬顿挫并且朗朗的读书声。在这些房子中,有的非常崭新,有的已经很古老,跟昔日的校舍相比变化已经很大了。其实,最值得一看的还是那座已经很古老但有许多历史文化可以渗透的清华学堂,它是以前清华学堂建校时大学生们学习、读书的地方,后来,由于面积的扩大,渐渐的,学校建了许多新的教学楼,人们就把它永久锁了起来,作为纪念。过了一会儿,许多大学生下课了。他们有的边走便说笑,有的在骑自行车,有的正在教室回顾课堂上讲的内容,还有的直接跑到操场玩起了各类运动项目。最有趣的还属发录取通知书的办公室。办公室的旁边站着一只假老虎,老虎的手上拿着一张清华大学的通知书。看到了这一幕的游客都咧开嘴巴笑了起来,纷纷跑过去与这只老虎合了影。临近中午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大学校门。
篇三:《游清华园有感》{游清华大学有感}.{游清华大学有感}.[游清华园有感]游清华园有感
随着又一个周日的到来,我们开始了“和清华有个约会”的活动,游清华园有感。大巴车很早就来迎接我们这群即将奔赴清华的孩子们,我们也迫不及待的奔向了大巴。路上的车不算多,所以我们提前到达了这个美丽的校园——清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华园的“学生宿舍”,一排排整齐地红房子。房前的空地是那样的宽阔,地上却一尘不染。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向着清华园深处走去,路过一处处优美的景观。我们来到了清华园的大礼堂前,同学们纷纷拍照留念,我们还在二校门合了影。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全体同学来到了国关学校做素质拓展,可这时肚子开始不听话的“咕咕”叫了起来。饥饿的我们终于来到了国关食堂,品种繁多的食物可以让我们的肚子暂时得到了解放!午饭后,我们回到了国关学校的校园报告厅,在这里了解清华大学的历史。
在优美而静雅的清华园,学习风气之浓郁。老师给我们举了个小例子来加以佐证:很早图书馆门前就站满了等待座位学习的学生们,早上8:00图书馆大门一打开,同学们一拥而入,结果一位女生不小心跌倒了,她男朋友就在她几步远的地方,当那男生停下脚步伸手准备拉起她时,她却大声地喊“不要管我,快去占个好位置!”这件事足以体现出清华大学学生热爱学习的拼命精神,初中一年级作文《游清华园有感》。◆分享好文◆
人们常把考大学比作登上金字塔,我却把高考比做攀登黄山。攀登的旅程就如我们学习的过程。有崎岖,有平坦;有辛酸,有快乐;有对前路的迷茫,有对未知道路的向往。学习亦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一路的艰辛,一路的风景,就会在登顶的一瞬间得以释怀。我也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考上清华。虽然目标很远,但是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还是有可能的。首先,就是我在班里的排名。现在我是十三名,我希望初一的期末考试我能考进前十名。到了初二期中考试我希望我可以冲向前七。初二期末考试,可以考进前五名。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在中考中考上九中,才有可能考进清华大学。虽然完成这个目标很难。但是我坚信,只要我努力,我一定会获得成功。
只是这个活动时间太短,还没有仔细地观察清华园的一草一木。我相信,我会在六年后真的和清华园有个约会。{游清华大学有感}.
初一八班:许耀天
篇四:《清华游记》游清华、北大有感
一路欢歌,一路笑语,趁着春色满园之时,我们四中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来到了梦境中的理想学府---清华与北大。不曾相见,却又似曾相识,我不知道,前世的我是否身披云彩,悄悄的来过,抑或是在梦里踏寻了千百回。清华、北大,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中国的最高的学府、学术的殿堂、无数人精神的依托。这两所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大学。自他们诞生开始,就担负起了民族与中华崛起的重大使命。而我今日绝不负此行。
水木清华怀志来
当我们迈入清华的校门时,用一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来形容最为贴切。流入眼中的绿都快溢出来了,难怪古时称这仙境为清华国。一座江南风格的小桥映得这景如诗如画,再往里走,看见一片花海,其间有一条小径可谓是“曲径通幽处”。随后,我看见了清华大学的主楼,气魄雄伟。给人一种庄严的气氛。在这座大厦的入口,我们四中考上清华的学哥说:“美国总统布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许多政界领袖,商界精英等都来到这里发表演说。”这时,我仿佛又听到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中华富强为己任,为民族经济做贡献”正是这一切,熔铸成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滋养着每一个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祖国儿女。今天,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光荣地落在当代青年的肩上。我们应该接过“爱国奉献”的接力棒,绝不辜负时代的期望。心潮仍在澎湃,人已置身清华园中。清华园对我们来说过于庞大了,走了几步就如同走入了迷宫一般,且又累又苦。忽地看见了一大片草地,这里的草木也接受着无数大师高深思想的熏陶,也似乎变得富有灵性。绿的流光溢彩,让人心旷神怡。“大家自由休息吧!”随着带队的解校长的一声令下,我便飞奔到了那片绿油油的草地边上,蹲下来观看这一株株守卫中华,满布全国的小战士。微风吹拂,它便轻轻晃动,仿佛是风儿最忠诚的跟随者。在草坪的南端,1920届学生献给母校的日晷屹立在那里,那是学子们对母校的敬与爱啊。这清华园最幽静之地便是“水木清华”了,这可是读书和休息的好地方。品杯香茗,临水而读,有种身处桃源的感觉。倘若你真的在这“水不清华”傍水而读,你就会望见小湖的对面,朱自清在寻找那一片早已消失的荷塘月色了。走出二校门,这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我不禁望了一眼那桐先生的手记“清华园”,他默默的迎来或送走每一位清华学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将铭记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他年攀桂步清华,必定有我!
未名湖畔中华梦
北大与清华截然不同,清华是富丽雄伟的欧式建筑,而北大则是小家碧玉的中华风情。走进北大,首入眼帘的是博雅塔。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深的印在了学子们的心中。它本是一座供水塔,塔身斑驳,透着历史的沧桑。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它的塔门紧紧地锁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丽,反而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可与西湖边上镇压白蛇的雷峰塔媲美。边上几棵郁郁葱葱的老树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和此塔应为绝配。这座塔建于1924年,在这一直含情脉脉地遥望着对面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湖畔的杨柳依依,更衬出来未名湖特有的神韵。再往里走,会看见两柱华表,上面雕刻着腾飞着的龙,更显其雄伟壮观。据我们如北大校园一样美的学姐说,这两处华表并不对称。走过一条林荫大道,我看见了亚洲高校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它可以容纳650万册
书,其规模宏大,不禁让我这个书虫起了憧憬与向往之心。走在未名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似乎整个人已经与这一切融入到了一起,心灵得到了净化,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也正是北大的魅力吧。登上回家的汽车,望向窗外的北大,我分明看见北大焦急的眼神,她在等待一个个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投入她的怀抱,一起创造伟大的中华梦。
胜利之花,盛开在未来的路上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你成就的大小,而在与你是否在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其实我们不必羡慕别人所拥有的,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亦或其余的梦想之地。只要十指紧扣,你的梦终会实现。
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奔跑吧,少年们!因为在黎明的曙光下,将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花海,在人生的四月天中,散发清香!---------------------后记
篇五:《观清华有感》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
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或许,清华学子们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吧。“人文日新”,更好的诠释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源自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新”一词出自《大学》“荀日新,日日新,又曰新”,每天都要革故鼎新。校长顾秉林还以校友周光召,朱镕基为例,鼓励学生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传承文化,注重创新,这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欣喜若狂的脚步情不自禁的跨进了教学楼,进来一看,我有点后悔,因为地面太干净了,我都不忍心踩上去。再看看大厅两边的墙壁上,一面是杰出校友的辉煌人生,他们是科学领域的精英,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们在时时刻刻鞭策着、鼓励着清华的下一代,;再看另一边,书法国画,瀚墨流香,国色飘香,他们在无私的陶醉着莘莘学子;天花板上安装的无线网络,让便捷的网络服务同学的学习。在这里,网络、国学等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点缀,天衣无缝;在这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得到了升华。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清澈蜿蜒的万泉河,曲廊萦回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高雅华贵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精致的清华学堂,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让多少学子为之终生无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勤奋而又睿智的清华学子,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展翅飞翔,飞向属于他们的美好天
地!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淡泊风骨、质朴坦诚,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超出清华的意义,乃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谐美好的人文理念需要大家来体会。只有不断吸取,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游清华大学有感}.
选择清华,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我们不仅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还要有更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需要看到旁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旁人所没有想到的。当整个国家都沉浸在经济腾飞的喜悦中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少年自强,我们要挺起社会主义中国的脊梁。试想,如果最尖端的人才仍然大量流向国外,如果面对社会上某些低俗风气无动于衷,我们是否对得起清华人的称号?我们是否肩负起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该如何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赤心许国的人。也许只有在这里,人们议论的不是那些流行元素,而是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印度问题等等。也许只有在这里,我那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偏激与极端才会有共鸣。也许只有在这里,那些在西化流行的今天里看似可笑的决定才会发生。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在台上慷慨陈词,我的内心有些湿润,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少年自强,是你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我为自己的怯懦而羞愧……
清华的文学底蕴也许不如北大,但它的文化底蕴丝毫不逊于北大,清华精神在每一个清华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体现,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度过大学的四年,我感到很幸运。同时,因为我们是人杰,所以我们就必须担负起比其他人更大的责任,哪怕它是不合理的!
篇六:《游北京清华大学作文》暑期妈妈带我来到了北京清华大学。首先来到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池塘里有一些绿油油的荷叶和粉红色的荷花,池塘里的荷花还发出一股说不出来的香气。然{游清华大学有感}.
后我们走啊走,看到了一栋大楼,听讲解员说,那栋大楼是用美国的砖瓦砌成。我怎么看都
跟中国的建筑不同。然后我们来到了工字厅,现在这个工字厅是清华大学
校长办公室,所以不让参观。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个雕像前,雕像是一个人的头从书中伸了出
来,书上刻着许多字,人的头上没有耳朵,意思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人的
眼睛比较明显,鼻子非常亮,是被人摸的。那个人头从书中出来,意思是人读书要活学活用,
不要死读书。然后我们去看了清华大学的爱校门,在几十年前爱校门被推
倒,到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原址按照原来的图纸重新修建。以前的爱校门是清华大
学的原校门,清华大学后来向北扩建,所以爱校门成了清华大学的一部分。参观了清华大学,我们就上车了。我想: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考上清华大学。
篇七:《清华大学游记》清华大学游记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木制的清华园的建筑,里面放着我的照片。妈妈常对我说:“清华大学是一个好学校。”所以从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清华大学。今天,我站在刻有“清华园”的白色大门之下,站在从小梦寐以求的地方,我的心不由地一阵颤动,我知道那是一份强烈的期盼。
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两侧各嵌两根西式立柱,上“清华园”三个大字,它便是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二校门。这座建筑造型奇特,线条流畅,外形挺拔,在背后古柏的呵护下显得十分美丽。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还有许多小朋友也竖起大拇指,让父母拍照。不知道这又是多少人从小的梦想呢。
二校门往里,穿过林阴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绿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稳稳当当坐落着的是巍峨的大礼堂。它带着铜绿的圆顶、披着红色敦实的墙身,四根汉白玉大石柱撑起的白色门廊。在蓝天白云下,它是清华园的标志,它让人感到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漫步在书香的校园里,远处的座椅仿佛有飘过书香的痕迹。风轻轻拂过,让人觉得知识已在自然的世界里融为一体。仿佛在这里学习,所谓的压力也随自然逝去,曾经因为压力感到的疲惫也化为乌有。在这里学习变得享受一般。
不知不觉走到了清华大学的近春园,古色古香好像与现代化的电子时代隔绝。小草、大树、古亭哪一样都见过,但在这校园里由组成了别于一般的风景。仿佛应该之乎者也的在美景下吟诗作对了。
在各种美景下穿梭,脚步的疲惫早已在映入眼帘的美景下消失的无影无踪。时间飞快流逝,想看的景色还没看完,却已天色渐晚。
走出校门时,回头驻足望着清华门,心中又浮现那个木制的建筑。总有一天我会从校门进出骄傲的说:“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