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好员工”想要什么吗?
详细内容
当你的企业将客户价值奉为至高无上的标准时,如果没有满足客户需求,超越客户期望的员工,客户价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沃尔玛的"天天平价"理念,IBM的"随需而变"理念,联邦快递的"使命必达"理念,无一不是将员工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就演变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能力竞争,而判断一个好员工的标准,毫无疑问,应该加上一条:满足客户需求,超越客户期望。
那么,一家公司应该如何满足"好员工"的需求?或者再直接一些,"好员工"到底想要什么?
不同的回答,企业会有不同的绩效考核行为,更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导向,最终会体现在业绩和绩效上。
如果你的企业回答是钱,我不想反驳你,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钱已经不只是薪酬,更代表着一个员工的能力以及社会、客户对他/她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讲,钱已经成为了一种职场竞争力的符号和象征。
但除了钱之外,"好员工"还想要什么呢?有多少企业家是在"好员工"离开之时,在和他们的离职面谈中,才知道"好员工"真正要的是什么,即使亡羊补牢,可能为时已晚。对于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言,事前预防永远比事后补救更重要,如果能在事前知道员工要什么,并将这种需求对接到员工的绩效上,还有什么比"双赢"更好的绩效考核方案?
"好员工"想要利益!很简单,如果"好"不能换来自己在职位和薪酬上的提升,没有人愿意去做"好员工",社会学上有一个词叫"失范",意思是说一个组织群体不能失去优劣标准,如果没有了值得学习的标杆和榜样,这个团队和组织就会迷失。而企业给"好员工"最大的利益,其实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件事:用奖励的方式,让好员工获得最大的好处,告诉团队的其他员工,什么是企业鼓励的行为,什么是企业反对的行为。当那些企业鼓励的行为越来越多的时候,不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时候吗?
如何给员工利益?一定不是简单的"发钱、加薪、升职",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杠杆。杠杆的这端是薪水、福利、奖金、提成、升职等等,杠杆的那端是员工的产出,如果杠杆的投入产出比为1:1,那么企业就根本不需要绩效考核了,企业最大的制度设计,就是如何将杠杆这端的薪水、、福利、奖金、提成、升职等要素设计,换来杠杆那端员工产出倍增,从1:1到1:10;1:100;1:1000;1:10000等等,那些优秀企业不就是杠杆的投入产出率高的企业吗?而企业与企业的差别,就是因为杠杆的投入产出率不同,也就有了最后的业绩不同。
如何设计杠杆?在第一领导力中心6P领导力模型中,P4绩效领导力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设计杠杆,撬动员工不同的投入产出率,达成不同的业绩,第一领导力中心最新出版的《业绩真相——中国企业团队领导力公开课现场(珍藏)版》将如何设计企业的利益杠杆,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而设计杠杆也应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最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所以,请企业坚定的给"好员工"利益,他们会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
"好员工"想要归属与尊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利益满足了"好员工"的生理、安全方面需要,但却不能给到"好员工"归属和尊重感。我们做一个类比,在宗教文化里面,每个信徒都有信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归属在哪,有原罪感,宗教的最大价值是提供给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以归属感和尊重感,一个人懂得了自己是谁,自己应该是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领导自己,这也是宗教可以持续几千年的原因所在。
给"好员工"归属与尊重感,就好比给那些企业忠诚的老客户归属与尊重感一样,忠诚的客户给企业带来持续消费,还转介绍其他的客户来消费;"好员工"感受到的归属感和尊重感越强,他们越会愿意自动自发去工作,去达成更高的业绩和绩效,更好地起到榜样和标杆作用,让团队从加法成长到乘法成长,所谓的基业常青,不就是一批批"好员工"层出不穷,为企业创造越来越高的绩效和业绩吗?
如何给"好员工"归属和尊重?一定不是金钱的收买,也一定不是情感的笼络,第一领导力中心在给中国企业的管理咨询实践中,将愿景、战略、原则作为给"好员工"归属和尊重的核心。如果能将员工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原则、战略与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原则、战略融合到一起,就实现了员工和企业的"天人合一",也就有了归属和尊重。在第一领导力中心的6P领导力模型中,P1愿景领导力、P2战略领导力、P3原则领导力回答了如何将员工的个人愿景、战略、原则与公司的愿景、战略、原则结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从而实现满足"好员工"的归属和尊重。
"好员工"想要成就感!尼采早就说过:"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重要感"。在马斯洛看来,"好员工"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在团队中释放自己的影响力。如何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如何将成就感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我将在以后几篇文章中做具体的阐述。
现在,你知道"好员工"想要什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