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中蕴含的领导艺术(一)
详细内容
当太平军还在永安的时候,东王杨秀清的部下因急于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筹集军粮的任务,割了老百姓的稻谷。事后,杨秀清认为事情相当严重――尤其对于刚起家的太平军的形象和声威的影响极大。于是他马上下令:赶快把稻谷全部奉还,并向老百姓道歉。为严明军纪,还下令将两名肇事军官当众斩首。在百姓百般求情之下,“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下令将两名军官各打军棍一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命令打他的部下之前,他命令他的弟弟先打他一百军棍。此时的东王,可谓是军纪严明,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也从不逃避责任;而这样的领导对其下属的号召力必然是强大的。
一名好的领导,首先必须把领导当做责任而不是地位和特权。在出现差错时,他一般先责备自己;在必要的时候,他应当乐于为下属承担责任,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下属的过失和错误,正反映着他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
正是因为杨秀清认为他对下属的错误负最后的责任,所以他把下属的错误看成是自己的错误,把下属的成功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威胁。正因为他知道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负有最后的责任,所以他才不怕自己的助手和下属的力量。因此,他往往希望有得力而不是无能的助手,他鼓励他的下属,提携他们,并为他们的成就而自豪。
什么时候坚持以上原则,就有高效有力的领导;什么时候放弃了上述基本原则,对下属的领导就必然低效无力。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杨秀清后来逐渐发展到悲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当太平军节节胜利后,杨秀清就逐渐变得不像他在永安带兵时那样了,到了南京后几乎完全变了样,到最后竟然做出当着众多臣子的面杖责天王和*迫天王给他加冕等得意忘形之事。故其下属韦昌辉等人在天王的默许之下对东王府所进行的骇人听闻的清洗也就成了必然。
在杨秀清的成败变化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变化在于,他不再继续将领导当做一种责任,而是当做一种地位和特权。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他就必然担心他的下属会超过或替代他。从此,鼓励下属变成了压抑其积极性;提携下属变成了压制下属;对下属做出的成绩感到担心代替了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