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奥克斯:13个月的“车”手(一)

奥克斯:13个月的“车”手(一)

详细内容

2005年3月,曾经扛着“汽车行业暴利终结者”大旗,宣布将投资80亿元闯入汽车业的家电巨头奥克斯,突然从中途“下车”,至少4000万的“学费”就此打了水漂。这离奥克斯高调宣布进入汽车业的时间,仅隔13个月。

  想想这几年不少新手“开车”上路,碰碰撞撞的事情从来就没有断过,“翻车”事故也不少见。奥克斯的“下车”,宣告外行造车尝试的再次受挫。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汽车业这种“欺生”现象呢?让我们沿着奥克斯“开车”的轨迹,去寻找一些可以总结、汲取的东西。

  高调闯入汽车业

  时间回溯到2004年2月,北京还没有从冬天的寒意中走出来,奥克斯这时在钓鱼台国宾馆“点了一把火”,正式宣布以80亿元进军汽车产业:在2004年2月~2005年6月一期投入20亿元资金,目标是10万辆设计产能;2005年6月~2006年12月的二期投入25亿元,增加15万辆设计产能;其后至2008年12月的三期投入35亿元,再次扩充20万辆设计产能。同时,为配合汽车业发展的需要,奥克斯去掉了企业名称中带有地域色彩的“宁波”二字,正式更名为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奥克斯新闻发言人的说法,奥克斯把自己定位于中国制造业。进入汽车行业,看中的是其中十分巨大的潜力,以及不太合理的利润率。奥克斯之所以在家电业发展快,是因为有合理的利润需求。而汽车业目前仍有较高利润,奥克斯认为其中有商机存在。

  在奥克斯之前,已有春兰、美的、新飞、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进入汽车生产领域,此外,还有华晨、波导、比亚迪、五粮液、红塔、夏新等企业。价格杀手奥克斯造车的消息当时仍让各大媒体版面的热度提高不少――以往每次奥克斯进入一个新行业都会引发强烈震荡,其独特的营销手法及超低的价位带给人们不少新奇,也推动了行业的重新洗牌。这一次,奥克斯还能重复历史吗?悬念一直萦绕在人们脑海间。

  其实早在3个月前,第一辆有奥克斯血统的汽车――“朗杰”多功能商务车(SUV)就在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沈阳奥克斯是奥克斯集团以4000万人民币购得沈阳富桑农机工业集团下属的双马汽车公司80%的股权后组建的,奥克斯因此获得越野车生产牌照,以借壳方式进军汽车业。SUV仅是奥克斯造汽车路途上的一个铺垫,其最终目的是进军轿车领域,尤其是中高档轿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