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海尔与松下:跨国扩张比较(一)

海尔与松下:跨国扩张比较(一)

详细内容

这两家亚洲公司都采取了渐进的扩张模式,但海尔的动作更为迅速,其极有可能在2009年实现大规模并购

  上期我们以国别为分析单位,在总体层面上对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张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日企业在跨国化扩张行为中的共性和个性,我们再选择中日企业中的两个代表性企业――中国的海尔与日本的松下进行个体层面的比较。

  日韩派与欧美派的无意义争议

  在2004年,海尔集团张瑞敏与联想集团杨元庆就跨国化方式发生争议,张瑞敏主张渐进式跨国化,杨元庆主张大规模并购式跨国化。这次争议被媒体渲染为“日韩派”与“欧美派”之间的争议,张瑞敏属于“日韩派”,而杨元庆则属于“欧美派”。

  如果我们稍加仔细地研究一下欧美企业的跨国化历程,就不难发现:欧美企业在跨国化初期同样是采取渐进式。也就是说在跨国化初期,日韩企业与欧美企业均采取渐进方式。之所以发生争议,在于人们将欧美企业的现期跨国化方式与日韩企业(也包括中国企业)的初期跨国化方式进行比较。我们认为,这种比较方法本身存在逻辑与历史问题,我们应该把企业跨国化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针对同一个阶段来进行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比较。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有意义和价值。

  渐进主义:理论界关于欧美企业初期跨国化的研究

  1970年代,以Johanson和Vahl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对瑞典企业的跨国经营历程进行了研究。最后归结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四阶段理论:(1)不规则的出口活动;(2)通过代理商出口;(3)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4)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他们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1980年代,美国Cavusgil教授基于美国企业的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五阶段理论:(1)国内营销阶段,主要在国内从事生产和销售;(2)前出口阶段,开始对国际市场感兴趣,有意识进行情报收集和市场调查,出现不规则的出口活动;(3)试验性地卷入阶段,主要从事间接出口,开始小规模的国际营销活动;(4)积极投入阶段,以直接出口方式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5)国际战略阶段,以全球市场为坐标制定企业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