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芬:安利的成功在于适应性(一)
详细内容
全球直销业巨头安利是一家有46年历史的美国企业,2004年的销售收入超过60亿美元。1992年安利进入中国,历经退货、禁销和立法波折,最终成长为最成功的外国投资者之一。2004年,安利(中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亿美元,将雅芳远远甩在身后,并再度入选财富(中文版)“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日前,就安利的运营模式、即将出台的直销法规等话题,安利(中国)公司董事长郑李锦芬接受了《财富》采访。
财富(中文版)问:安利在中国十年所经历过的波折恐怕是所有在华跨国公司中最大的,但从财务数字上看收益也很大,是这样吗?
郑李锦芬答:十年来,安利在总体上看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在1998年的时候,政府宣布禁止直销,但事实上也帮助我们寻找了出路。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有150多个店铺,这同时也说明安利公司有强大的适应能力。1998年以来,我们还连续当选财富(中文版)的“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显示出安利作为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具备了不错的综合能力。
我们的另外一个成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引入中国的产品已经有160多种。如果消费者不喜欢我们的产品,我们不可能增加这么多的品种。当然,安利在提供就业、培训管理和营销人才,甚至回馈社会方面的贡献都不小。
问:这里有什么经验能与其他投资者分享?安利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答:一个是员工本土化,我们需要的是了解中国国情的员工,所有的员工都要懂中文。只有人才的彻底本土化,才能保证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的本地化。起初,安利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从美国引进的配方,现在我们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为中国的消费者量身订做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是一个新的工作。
我们的营销方式也要继续本地化。安利在海外是直销,但在中国的禁令之后,我们采用店铺经营的方式。你看我们今天很成功,开了这么多店,但很难想象当时我们面对开店也是有忧虑的。而且,我们在海外不用靠那么多的广告宣传,用什么名人来做代言人,而是靠口碑来建立业务的。中国这些做法对我们而言都是崭新的领域。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遵从中国政策的要求,所以我们会努力实现营销方式的本地化。还有就是回报社会。安利公司这么做,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清高,而是为了安利的品牌,以及获得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