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人力资源>从“联想裁员”反思现代企业人才退出机制(一)

从“联想裁员”反思现代企业人才退出机制(一)

详细内容

裁员数字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超越百分比本身来审视一下国内大型企业人才退出机制更有意思。

  3月中旬,联想裁员的消息公布于世,很多业内人士予以评论,肯定了联想的做法。

  辉搏咨询首席顾问詹以辉告诉《财经时报》:“根据业务战略调整,进行人员裁减,反映了国内大型企业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以人定岗的做法,实现了以职定岗的转变。在联想大规模调整中,高层领导权力、职位有升有降,但没有出现波动,这是一种成熟大企业的表现。同时,裁员数字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超越百分比本身来审视一下国内大型企业人才退出机制更有意思。”

  转变心态正确看待

  “谈裁色变”目前还是一个比较适当的市场形容词汇,一听说某企业规模裁员,就认为企业出现管理危机,内部出现资金问题,甚至是要垮掉的前兆。

  但实际上,在大量成熟的大型公司中,每一财年结束,都会针对过去一年的市场成败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甚至是组织架构调整,而调整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裁员问题。

  2001年,联想针对FM365进行裁员,声明中有意回避了“裁员”的说法,换为“人员优化”。而今,在财务数据表现出色的情况下(过去三年营业额增长26%,利润增长50%),联想敢于直面裁员,在用人之道上表现出其体制上的成熟。

  公众知晓企业裁员消息后,在不对企业产生恶意想象的同时,也应该表现出更为广阔的胸怀,接受那些被裁减下来的员工。许多人才招聘专家都认为,目前很多企业对于曾被裁减的员工存有偏见。

  普尔摩企管顾问杨菁媛告诉《财经时报》:“目前整个人力资源市场还属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多数企业更愿意招收在职人员,甚至不惜巨资去挖角,但不愿意接受被其他企业裁减下来的人员,普遍认为被裁人员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者出现问题而被原有企业抛弃。”

  其实,从整个大企业裁员状况看,大规模裁减下来的员工,并不一定是由于个人业务能力差而被裁,很多都是由于所在企业整体规划和管理不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