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人力资源>论人力资源管理“泡沫”(一)

论人力资源管理“泡沫”(一)

详细内容

所谓泡沫就是那种在某一“市场”上,由于不切实际的高投资回报预期,虽然理论上价值增长很高,但实际上很难得到实现,结果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现象。本文论述了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泡沫产生的背景及概况,针对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并总结了由这种“泡沫”引出的一些问题及导致的结果。

  一背景及概况

  时下,一股空前高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热潮正席卷中华大地。不论是大到国家未来人才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到各企业学校盛行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之风,还是小到“流落于民间”的个人自我职场规划以及成才设计,更有逐渐被国民挂在嘴上的国外“泊来品”――EQ情商、FQ财商、SQ、BPR企业流程再造等洋理念,无不昭然若揭的向世人显示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决定作用,显示“人才”这种资源的重要性,显示着人事管理正在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也预示着继知识经济时代后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到来。到国内大城市的书店里去逛逛吧,你就会发现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书籍品种之多,名目之杂,有国外的先进思想、有国内的本土文化,有古代的哲学精华、有现代的实战技巧,有专门针对考试和MBA、MPA的“教科书”、有为在工作中准备的充电材料,有生动的寓言故事,有直接实用的案例分析,也有大师的哲理说教、教授的理论剖析,当然也少不了针对“绩效”、“目标”、“团队”的单项系列等等等等,深奥的、浅显的,理论的、实用的,原着首创的,跟风搭车的,不可不谓“百花齐放”。充分的市场竞争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多样化的自由选择,同时也让很多人误入“莲花深处”,盛名之下,其名难副,在我们的重视和吹捧达到一定程度后,泡沫就开始形成了。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也一步都没有落下,铆足了劲在那里吹泡泡。国内的培训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他的泡沫主要体现在:其一,名目繁多,内容却又严重趋同。在同一个主题下,比如“团队精神”,比如“激励体系”,又比如“招聘技巧”和“绩效考评”等等,其中每一个主题都可以演绎出无数不同名称的培训课程,不过却大多是换汤不换药。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本书在国内流行畅销起来后,比如红极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没有任何借口》等,一夜间,各种宣传如雨后竹笋,而随之而来的培训就好像倾倒垃圾似的冒出“几百吨”。这样的话,真的让渴望进步的企业和人才一下子难于选择了;其二,培训机构数量多,管理不规范,良莠难辨。政府相关部门开办的是师出有名,院校举办的是名门之秀,而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也义不容辞,为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奉献绵力,添砖添瓦。其三,培训讲师队伍鱼龙混杂。有一部分是有自配讲师的,而绝大多数是临时找讲师“接客”的。而当这些培训机构争抢同一单业务的时候,给出的培训方案往往惊人地相似,甚至所提供的培训讲师也是同一个人。但是但凡我们的讲师头上都少不了光环的“笼罩”,都有着诱人的职业背景作包装。Forexample,就拿活跃在珠三角地区的培训讲师来说,要么号称与“宝洁”、“可口可乐”等公司沾边,要么号称与“海龟”沾边,要么号称是大学教授,要么号称有政府机构给撑腰,实在不行就拿电脑合成的照片硬说是应邀在海外授过课。而这些讲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大都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都是过分商业化和圈钱心切惹的祸。很多培训讲师就如同娱乐界三流的偶像派明星,越靠包装,讲台上的表现就越得作秀,功力不深,必然很快过期。行将过期者,不愿轻易退出,就成了靠“兴奋剂”过日子的运动员,继续在“赛场”上蒙骗观众。脱下内衣的培训居然是这样,难怪很多一度曾热衷于培训的企业和人才发出这样的感慨:培训培训,赔钱的教训!孰对孰错,真的不好去深究,只能学着一首流行歌曲的强调唱一句“都是泡沫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