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详细内容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八(2)课 题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教师范体兵副备教师上课时间 2014 年 12月 8 日星期 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写读书摘要。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运用讲解法 归纳法
学法指导探究合作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




(初步探究)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读课文,讨论后回答问题。学习写读书摘要以及说明文的语言。





(合作学习)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再读课文,分组讨论,理清课文结构层次,归纳。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学习诊断)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检查学生所学情况。




(梳理归纳)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w
学生听教师讲解,做笔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