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第27课导学案
详细内容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八(2)课 题 27 记承天寺夜游
主备教师范体兵副备教师上课时间 2014 年 12 月3 日星期 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运用讲解法 朗诵法
学法指导探究合作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为下文做铺垫。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学生自由发言,解决问题,做笔记。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2)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3)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优美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归纳整理。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做笔记。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 本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做题。夯实所学。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学生归纳做笔记。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课后习题二 三。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