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全册备课参考教案(教科版)
详细内容
第三单元 走自己的路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结构体系以及与课程标准内容对应表
单元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课程标准内容
走自己的路○从众与自主△剖析从众
△走向自主1.1.6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1.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3.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偶像与自我△透视“追星”
△超越崇拜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青少年摆脱过度依赖心理,逐渐走向自主。青少年的不良嗜好甚至违法犯罪,往往与最初的从众有关。因此,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
能力目标:
了解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学会自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是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了解抵制团体不合理压力的方法,培养抗拒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能够对追星现象进行理智分析,对崇拜的超越,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知识目标:
了解从众现象及其心理学解释。认识从众现象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通过对从众产生原因的分析,从而找到克服消极从众的方法。了解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和行为利弊。正确评价偶像与自我的关系。
3、本单元设计思路:
第6课“从众与自主”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着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压力与诱惑,克服消极的从众现象,学会自主选择,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7课“偶像与自我”则以真实的事例,以辩证观点和学生的视角对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追星”现象,分析了“追星”的是非与利弊,倡导:要理性地分析,克服盲从,走向清醒,告别疯狂,走向理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给予人生态度的指导。
总体来看,两个部分看似“平行并立”,实则递进上升。
4、与本单元相关的主题:
七年级的“扬帆起航”、“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分数的品质”、“情感世界”,八年级的“友谊的天空”、“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九年级的“新的旅程”
5、本单元知识要点:
(1).从众具有两重性。
(2).导致盲目从众的原因。
(3).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
(4).青少年崇拜明星的原因。
(5).“追星”的利与弊。
(6).要全面地评价偶像。
(7).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明星崇拜。
6、本单元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识从众和理性对待追星现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怎样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走向自主。培养理性和成熟的偶像崇拜态度,正确评价偶像与自我的关系。”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本单元教学建议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2、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选择
4、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评价自己。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剖析从众”和“走向自主”两部分。
第一部分“剖析从众”分为两个层次:“从众种种”和“从众是与非”。侧重分析学生中常见的从众现象,正确认识从众现象的问题。第二部分“走向自主”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和“自主选择,勇于负责”,主要认识从众心理的原因及避免消极从众的方式或途径。
第一部分:剖析从众(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众种种
首先从生活现象出发,分析什么是从众和从众现象。从众指的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或行为的现象;从众现象分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认识学生中的从众现象。
【第二层次】从众是与非
了解从众有积极的从众,有消极的从众和有害的从众。
接着先以一篇阅读材料,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积极从众现象:有助于完成群体的目标;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等。
以“物理学家富尔顿的‘习惯’”“愚蠢的毛毛虫”和学生消极从众的表现三篇阅读材料认识消极从众的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影响集体的事业;违法犯罪行为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第二部分:走向自主(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明确缺乏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盲目从众的原因之一,具体分析了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征。
其次,从独立思考、提高自己两个方面提出了克服消极的从众的方法或途径。
【第二层次】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明确产生从众现象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方面来自社会群体的压力与影响;另一方面是缺乏抵制和抗拒压力与诱惑的能力。
提出了两个克服从众现象的方法:培养、发展个性和能力,尤其是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锻炼抵制和抗拒压力与诱惑的能力。教科书先通过阅读材料“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说明既要自主地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还要为这种选择和决定的后果承担责任。教科书还对如何作出选择及行动具体步骤和方案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对于后者,则相对“细致”地结合学生团体生活的特点分析了如何锻炼抵制、抗拒团体与外部压力和诱惑的方式或途径。
最后,结合阅读材料“梨无主,我心有主”总结出,只有坚持“心中有原则”,自觉抵制不合理的压力和影响,并自主作出正确选择,那么就可以克服从众现象。
第一部分 剖析从众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
3、板书设计:
1、什么是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什么(P53)
2、列举生活中的从众现象
(1)积极作用 (P55)
3、从众具有两重性
(2)消极影响 (P57)
4、导入建议:
P52插图《都跟着跑起来了!》或《望天》《闻苹果》《阿呆排队进公厕》《毛毛虫实验》等
5、活动建议:
引导学生列举身边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影响
6、结论:
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是十分常见的,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具有两重性
7、注意的问题 :
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从众的两重性,克服盲目的从众,也要克服盲目的反从众
8、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 走向自主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走向自主。
3、板书设计:
(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P58)
(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P59)
(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P59)
(1)独立思考,明辨是非。(P58--59)
(2)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P59--60)
(3)增强抵挡团体不合理的压力和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P62)
4、导入建议:
问题导入:导致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怎样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
5、活动建议:
P59“搜集名言警句”应课前布置;其他活动口头回答即可
6、结论:
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勇于负责;坚持原则,提高抵抗力,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才能走向自主
7、注意的问题 :
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归纳;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加强正面引导
8、教学反思:
第七课 偶像与自我
教学要求:
1、了解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和行为利弊,培养理性和成熟的偶像崇拜态度,能够正确评价偶像与自我的关系。
2、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选择
4、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自己,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内容分析:
本课由引言及“透视‘追星’”和“超越崇拜”两个部分组成。
引言提出“追星”和偶像崇拜的问题,第一部分“透视‘追星’”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追星’溯源”和“‘追星’利与弊”,分析中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第二部分“超越崇拜”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偶像面面观”“成功的背后”和“确立自我,成就自我”,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根源,认识偶像崇拜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第一部分:透视“追星”(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追星”溯源
首先,从一篇学生自述追星的事例出发,引出明星崇拜的问题思考,教科书表述了明星崇拜的原因:第一,中学生进入少年期后,人生理想问题第一次成为自己的“困惑”,因而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发生“矛盾”时,明星恰恰就寄托了自己的一些希望和梦想,所以产生明星崇拜;第二,在“追星”的过程中,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寄托、情感共鸣的需要;第三,通过“追星”,可以寻求刺激、追求时尚,追求浪漫等。总之,“追星”是中学生中比较普遍的正常现象。
其次,阅读相关的事例(如乔丹)和阅读资料(如表层性欣赏和实质性欣赏),分析了“追星”的类型差异及其原因。
【第二层次】“追星”利与弊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追星”类型的观点,由此引出对“追星”现象的利弊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追星”现象本身无是非,关键是“追星”的方式与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是有区别的,特别是盲目崇拜,疯狂迷恋,丧失自我,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第二部分:超越崇拜(本部分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偶像面面观
教科书的阅读材料说明偶像(如马拉多纳)并非完人,偶像同样存在缺点。追星者因为只愿意看其优点,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其缺点,导致了“光环效应”(或称“晕轮效应”),即因为明星的某一优点而夸大其全部。这样做的结果也会导致当所崇拜偶像的缺点暴露时,难以面对。用“胡兆康”的阅读材料引出了对待偶像崇拜的理性态度,即正确评价自己所崇拜的偶。
【第二层次】成功的背后
教科书在这一层次中,首先以阅读材料中对李丽珊成功的分析,说明了偶像崇拜中,崇拜者只看到偶像成功的表象或外在的“光环”,没有看到偶像成功背后的奋斗的艰辛和他们内在的品质,从而表现为盲目性。
【第三层次】确立自我,成就自我
依照教科书,对偶像崇拜问题简要地总结:从对父母、老师的崇拜中走出,意味着青少年逐渐获得了独立和自主;偶像从父母、老师“转换”到明星则并不完全意味着成长和成熟;这就需要以理性的态度、批判的眼光对待明星,一方面崇拜他们成功背后的奋斗精神和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不盲从、不疯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超越崇拜、走向自主,确立自我,成就自我。
第一部分 “透视”追星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理性对待追星现象,客观看待“追星”的利与弊
3、板书设计:
1、青少年“追星”的主要原因 (①②) (P65)
2、青少年“追星”的普遍性、合理性(本身无所谓好坏) (P65)
3、青少年“追星”的差异性、复杂性、(P66--67)
4、追星的选择性反映了个人的兴趣、爱好、追求,折射出个人的精神世界(P68)
5、“追星”的利与弊(P68、P70)
4、导入建议:
让学生描述和讨论自己崇拜的明星及其崇拜的原因
5、活动建议:
鼓励学生实话实说,畅所欲言,不要轻易否定;但要注意正面引导
6、结论:
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追星的方式和崇拜的程度却有是非利弊之分。反对盲目崇拜、疯狂迷恋,要让追星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7、注意的问题 :
对“追星”现象的评价要客观,不能把教师个人的或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8、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 超越崇拜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培养理性和成熟的偶像崇拜态度,正确评价偶像与自我的关系,成就自我
3、板书设计:
(1)既要看到长处和优点,又要看到缺点和不足(P72)
1、怎样全面地评价偶像(明星)
(2)既要看到成功的辉煌与光环,又要看到成功的过程、
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奋斗、偶像内在的品质(P73)
2、怎样用正确的态度看待明星崇拜,成就自我(①②③) (P74)
4、导入建议:
选择一个大众明星(如赵本山、刘欢、李连杰、周星驰、刘翔、周杰伦等),让学生大家评价
5、活动建议:
评价明星(偶像)要畅所欲言、客观公正、尽量全面
6、结论:
明星(偶像)也是普通人,也有缺点,不能把他们神化,偶像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奋斗与艰辛
7、注意的问题 :
对明星(偶像)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不能把教师个人的或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还要注意及时、积极引导学生追星、超星
8、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结构体系以及与课程标准内容对应表
单元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课程标准内容
一念之差与
一步之遥
○一念之差
△危险的诱惑
△拒绝诱惑1.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1.3.4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3.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2.2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2.3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一步之遥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
△过则勿惮改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对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拒绝不良诱惑的信心,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的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思想,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抗拒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知识目标:
认识“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性, 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防微杜渐,知错必改。
3、本单元设计思路:
第八课“一念之差”首先引出学生身边的多种诱惑和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和自觉抵御不良诱惑,明白一念之差会铸成大错的道理。
第九课“一步之遥”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犯错、违法、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积小恶可为大恶的道理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单元设计,主要是从案例入手,引导青少年分析、认识,使其认识到“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从小增强法治观念,才能自觉守法,健康成长。
4、与本单元相关的主题:
七年级的“无序与有序”、“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 “我们的权益”,八年级的“公共利益”、“市场考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九年级的“又到两会时”
5、本单元知识要点:
(1).青少年要增强辨别各种诱惑的能力。
(2).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诱惑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
(3).青少年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4).一般违法与犯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违法犯罪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6).惩治犯罪分子有重大意义。
(7).预防违法犯罪要防微杜渐。
6、本单元重点、难点:
(1).“黄、赌、毒”和“邪教”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3).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4).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是难点。
(二)本单元教学建议
第八课 一念之差
教学要求:
1、了解“黄、赌、毒”及邪教等的不良诱惑的危害性。
2、能够分析这些危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初步了解一些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
4、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危险的诱惑”和“拒绝诱惑”两部分。
第一部分“危险的诱惑”侧重分析学生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诱惑,着重结合事例认识“黄、赌、毒”及“邪教”等诱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第二部分“拒绝诱惑”主要从远离诱惑、学会控制自我等方面了解拒绝诱惑的方法。
第一部分:危险的诱惑(本部分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对“诱惑”可以有两种“正反”不同的理解,引出不良诱惑的问题。
【第二层次】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各种事例、案例对不良诱惑的分析,如“黄毒”“赌博”“吸毒”及“邪教”“金钱”等不良诱惑的特征及危害等。
【第三层次】
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分析归纳不良诱惑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等几个方面的危害特征及表现,深化对其危害性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部分:拒绝诱惑(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使学生认识要远离不良诱惑的重要性。认识“黄、赌、毒”及邪教等不良诱惑,需要做到理性地思考,远离滋生不良诱惑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场所。
【第二层次】
要做到远离不良诱惑,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美好的青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第三层次】
借助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中学生行为准则》抵制诱惑,战胜自己。
【第四层次】
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需要。严于自律。引导学生归纳抵制不良诱惑、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第一部分 危险的诱惑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认识“黄、赌、毒”和“邪教”不良诱惑的危害性,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3、板书设计:
1、不同的诱惑,不同的结果 (P76)
2、“黄毒”的危害、对青少年的要求(P77)
3、“赌博” 的危害、对青少年的要求(P78)
4、“吸毒” 的危害、对青少年的要求(P79
5、邪教的危害、对青少年的要求(P80)
4、导入建议:
用P76的2幅插图对比导入;或用“黄、赌、毒”和“邪教”不良诱惑的危害的故事、案例、图片、影象资料导入 学生列举身边的不良诱惑
5、活动建议:
可以采用讨论、辩论、表演、列举等形式,教师注意正面引导
6、结论:
不良诱惑,害人害己,害家害国;提高认识,预防为主,理智拒绝
7、注意的问题 :
联系实际,正面引导;把握尺度,避免起哄
8、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 拒绝诱惑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掌握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方法
3、板书设计:
1、首先要思考…客观分析…理智地拒绝… (P81)
2、远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不涉足… (P82)
3、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尤其是在无人监督时 (P83)
4、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P84)
4、导入建议:
问题导入:怎样拒绝不良诱惑?
5、活动建议:
讨论归纳为主
6、结论:
认清危害,远离不良诱惑;控制冲动,自觉遵纪守法
7、注意的问题 :
教育学生思想上深刻认识“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行为上持之以恒地拒绝,方法上多管齐下
8、教学反思:
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学要求:
1、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了解违法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法律制裁,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能够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4、正视过错,勇于改正错误,培养“知耻近乎勇”的生活态度
内容分析:
本课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和“过则勿惮改”三部分组成。
引言:概括出本课的三部分内容主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和“过则勿惮改”,并指出法律方面的学习是本课的主题。
第一部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部分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定以表格形式进行概括,“明示”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的区分。并以小力的案例、小高及小赵的案例说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是一步一步逐渐发展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第二层次】
分别通过案例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特征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前两者的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在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特别指出了犯罪的三个特征: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及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因而需要学生通过案例和活动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三个方面具有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层次】
着重对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在处罚方法上的不同进行对比说明,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法律制裁,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首先以案例“如此报警”中杨某的行为作为例证,旨在说明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也是不同的,分为四种:违宪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
【第四层次】
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实践开展模拟法庭或“少年法庭”的活动的一般程序和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律程序的意识和进一步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
第二部分:防微杜渐(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用阅读材料“偷苹果是小事吗”,揭示了本部分的内容总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犯罪总是从一般的违法而开始的,一个人一旦走上违法道路,就有可能越陷越深。因此,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二层次】
通过案例“不良行为”,表现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保持高度的自醒与自警,改正那些易被忽略又不易改掉的坏习惯。
【第三层次】
通过实践活动,将前面的认识落实在实践上,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制定防止和克服不良行为的计划和措施。
第三部分:过则勿惮改(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引导学生正视自己错误,从小处着眼,养成敢于改正自己错误或过失的良好习惯。
【第二层次】
引导学生勇于改正错误,有错必纠,有错必改,培养“知耻近乎勇”的态度,秉持“过则勿惮改”的思想,防止不良行为向违法犯罪的发展,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第一部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课时:建议用2课时。
2、重点: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关系
3、板书设计:
1、违法行为的含义、种类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P87、P91)
2、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 (P87)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P87)、联系(P90)
4、惩罚犯罪分子的目的是什么(P91)
4、导入建议:
5、活动建议:
6、结论:
7、注意的问题 :
8、教学反思:
第二、三部分 防微杜渐 , 过则勿惮改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避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板书设计:
1、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重要途径),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
坏习气、坏作风 (P93)
2、增强法律意识,改正“自己年龄小,犯罪也不会判刑;大错不犯,
犯点小错没有关系” 的错误思想(P93)
3、如果在成长中有了过错,一定要正视并勇于改正 (P96)
4、导入建议:
5、活动建议:
6、结论:
7、注意的问题 :
8、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结构体系以及与课程标准内容对应表
单元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课程标准内容
顺境与逆境○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成亦顺境,败亦顺境
△功亦逆境,过亦逆境1.1.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2.4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3.1.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3.1.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与挫折同行△感受挫折
△战胜挫折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面对顺境与逆境,能以积极的心态把握顺境与逆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顺境、逆境和挫折的能力,初步形成自我调适和应对逆境、挫折的能力。
知识目标:
认识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影响;懂得身处顺境和逆境时的正确做法;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道理;知道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会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
3、本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首先认识了顺境对中学生成长的利弊(“成亦顺境,败亦顺境”),说明“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引导中学生把握好人生目标,正确利用顺境。接着分析了中学生的不利环境,说明人生道路,逆境常有。逆境可使人沉沦也可促人奋进(“功亦逆境,过亦逆境”)。经历逆境,不要气馁,就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分析了林肯、汶川地震金融风暴遇到的各种挫折,及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感受挫折”),引导中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
本单元设计,从中学生的喜怒哀乐入手,引导学生体验,体会其中的哲理,提高认识,增长人生智慧。总的来说,这两课是由浅入深,由认识到实践,符合中学生道德成长的自然规律。
4、与本单元相关的主题:
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每一个主题都与本单元有联系
5、本单元知识要点:
(1).顺境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2).顺境对某些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负面作用。
(3).要珍惜顺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4).逆境是把双刃剑。
(5).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7).挫折是把双刃剑。
(8).乐观面对挫折,勇于战胜挫折。
(9).战胜困难与挫折的途径和方法。
6、本单元重点、难点:
(1)“顺境与逆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不同影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3)“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4)“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5)“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二)本单元教学建议
第十课 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顺境与逆境与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
2、主动培养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引言和“成亦顺境,败亦顺境”及“功亦逆境,过亦逆境”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亦顺境,败亦顺境”从对顺境的认识出发,分析了顺境与人的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部分由两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在顺境中成功”和“在顺境中沉沦”;第二部分“功亦逆境,过亦逆境”则主要从对逆境的认识角度,分析了逆境与人的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在逆境中消沉”和“在逆境中奋起”。
第一部分:成亦顺境,败亦顺境(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顺境中成功
首先指出顺境的含义,即顺境是指有助于人成长和发展的顺利环境,然后分析顺境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无论从个人才智、能力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社会、人类等方面讲,顺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顺境起到了同样积极的作用。
【第二层次】在顺境中沉沦
先通过阅读材料“高速公路的弯道”比喻顺境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来自主观上的贪图安逸和不思进取,顺境就成为了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次,学生通过“青蛙实验”的材料的阅读和交流、反思等活动,结合自己在顺境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加深对顺境负面作用的体验。
最后总结指出,如果身处顺境之中,一方面要加倍珍惜和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因贪恋顺境的舒适而丧失前进的动力,以致消沉,无所作为。
第二部分:功亦逆境,过亦逆境
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逆境中消沉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逆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心理感受,逆境的阻碍作用是明显的。逆境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其实,每个人对逆境的感受和体验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层次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逆境对人成长的消极影响。
【第二层次】在逆境中奋进
首先明确逆境具有“两重性”,并以人类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科学家、文学家等的“逆境成才”的例子来进行概括说明,再通过萧伯纳的在逆境中成才的材料进行具体说明逆境中也可成才的道理。这些例子表明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逆境是激发斗志和取得成功的源泉;对于懦夫而言,则是不可跨越的障碍和失败的原因。
其次,揭示在一定的条件下,逆境和顺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并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材料“逆境与顺境”对这种对立统一的“特征”进行总结,即“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都必须正视现实,自己的人生轨迹图由自己作,只有如此,方能成功。”教科书此时所“安排”的辩论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理解这一道理。
第一部分 成亦顺境,败亦顺境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正确理解顺境与个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双重变奏)。
3、板书设计:
1、什么是顺境(P98)
2、顺境对我们成长的积极作用(①②)(P99)
3、顺境对我们成长的负面作用 (P100)
4、身处顺境时,我们应该怎么做(①②③) (P101)
4、导入建议:
5、活动建议:
6、结论:
7、注意的问题 :
8、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 功亦逆境,过亦逆境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正确理解逆境与个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双重变奏)。
3、板书设计:
1、逆境客观存在,阻挠人们前进的步伐 (P102)
2、逆境对我们成长的负面作用 (P102)
3、逆境对我们成长的积极作用 (P104)
4、顺境和逆境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P104)
4、导入建议:
5、活动建议:
6、结论:
7、注意的问题 :
8、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与挫折同行
教学要求:
1、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罹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3、客观认识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4、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内容分析:
本课由引言及“感受挫折”和“战胜挫折”两部分组成。引言是概说,第一部分“感受挫折”从林肯遭遇的挫折、汶川地震、金融风暴等情境切入,分析了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应坦然面对 ;分析了造成挫折的多种因素和对待挫折的3种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第二部分“战胜挫折”引导中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要在挫折中锤炼坚强的意志,从而走出人生的低谷,迈向一个又一个成功。第二部分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冷静看待挫折”“乐观面对挫折”“坚强战胜挫折”“树立人生理想”。
引言:明确概括出本课的主题――挫折,挫折也像成功一样构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挫折(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祝福祝愿”引出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与失败等是普遍存在的,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接着对挫折的含义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而这种解释还是和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材料中学业顺利的“我”在班级选举中的经历就是挫折的体现。
其次,无论什么身份、地位、职业等的人在一生的经历中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经历各种挫折,教科书还列举了农民、工人、运动员等所遭遇的挫折类型;另外,还引申到国家、社会和人类等的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挫折,这些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第二层次】梅花香自苦寒来
以阅读材料“天蚕”必须经历挣扎和磨难才能破茧而出,形象生动地说明挫折对人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挫折经历是痛苦的,但另一方面挫折却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唤起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在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如林肯在经历了极端而特殊的众多挫折之后终于取得成功的例子,就很典型。
第二部分:战胜挫折(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冷静看待挫折
这一部分首先在以中学生所经历的最为普遍的考试挫折感受作为引子,导引出了这一部分的主题,即如何面对和战胜挫折的问题。
接着教科书的“空中的平台”图,说明战胜挫折首要的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心态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挫折。正确地面对和接受挫折的现实,并将其视为人生经历的丰富和走向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 只去一味地自责或寻找“借口”消极地对待挫折。马斯洛的话说明了对挫折的看法会影响我们面对挫折的态度、习惯、性格和人生等方面。
【第二层次】乐观面对挫折
教科书首先引用萨克雷的话、中国的格言“境由心造”及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说明面对挫折,还应该有积极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平常心态。这样可以减少消极的影响,有助于建立克服挫折的信心。
其次,以杨振宁的专业方向的调整为例,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应对“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的灵活、理智和现实的策略或方法:降低期望值、改变目标;学习一些专门的心理疏导方法,如心理补偿法、情感合理宣泄或转移法、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系统脱敏法等;主动向他人倾诉,从老师、家长、专家那里获得帮助,参与其他一些形式的活动,激发灵感和想象力、创造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阅读材料中那位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杀的例子就是一个极端的反面教科书。
【第三层次】坚强战胜挫折
首先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材料,说明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为重要的条件,梁启超的文章则以“意志薄弱的人――次一等坚强人――最坚强的人――成功的人”这样一个“线索”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坚强的意志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最后指出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磨炼而增强的。中学生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发展意志力,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基本策略途径。
【第四层次】树立人生理想
分析指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也是激励自己战胜挫折的途径之一。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辈们就是以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战胜一个个困难和挫折的。
接着指出树立人生理想还意味着对于困难的长期性、反复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克服冲动和惰性,并以克制力、约束力不断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到来。
第一部分 感受挫折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懂得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板书设计:
1、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应坦然面对 (P107)
2、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P107--109)
3、对待挫折的3种态度 (P110)
4、挫折对人有何影响(补充双刃剑)(P102、P104)
4、导入建议:
5、活动建议:
6、结论:
7、注意的问题 :
8、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 战胜挫折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
3、板书设计:
1、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 (P110)
2、学会排解挫折感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P113)
3、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锻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P113)
4、培养坚强的意志(作用/怎样培养)(P114--115)
5、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作用)(P117)
4、导入建议:
5、活动建议:
6、结论:
7、注意的问题 :
8、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