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进化
详细内容
第三节:遗传与进化
1.遗传变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1)遗传变异的结构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在细胞里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构成。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其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包括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若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的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2.遗传变异现象(1)遗传现象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表现出的相似性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变异现象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性现象。如“一母生九子,子子各不同”。3.生物进化论(1)生物进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存在着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现象。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总方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并认为,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3)生物进化论的发展综合进化论从群体基因频率变化的角度解释物种进化过程,认为同一物种的生物群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基因。在代代相传的种族繁衍过程中,这些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发生着某些变异。生物群体中的某些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则这些基因在子代的生物群体中会越来越多;反之,某些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弱,这些基因在子代的生物群体中会越来越少。这说明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发生着“自然选择”。4.遗传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1)杂种优势通过物种杂交技术,可使子代表现出双亲的遗传优势。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民间的马与驴杂交产生骡。(2)人类优生①近亲结婚的危害:近亲结婚使子代遗传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②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5.基因科学技术的发展(1)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该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其目的是测定人类23对染色体的DNA分子中的全部基因,解读它们包含的遗传信息,造福于人类。美、英、德、日、法、中等六国参加了这项工作。中国承担了3号染色体约1100多个基因的测序,2000年6月26日,六国宣布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即人类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2)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3)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启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能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从沃森、克里克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多次重建中,体会科学模型的建立同样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从中体验科学家不畏失败、不懈探索的毅力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