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物质的溶解性(第4课时)学案
详细内容
第6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4课时)
【学习目标】通过练习,结合溶解度曲线,加深对温度、溶解度、溶液的状态、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联系的理解,能解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与溶液状态及质量分数的变化的对应关系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 溶解10g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 )
A.A的溶解度大 B.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4℃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20g,所以4℃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
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M物质30g,则物质M
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
D.20℃时,50g水中溶有溶质P 20g,则物质P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
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所 示。
(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
m(甲) m(乙) (填“?”、“?”或“?”)。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 讨论溶解度曲线图示中的点的运动问题。
如右图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点A、D所代表的是该物质的
溶液。
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以下 3种,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应的C点变化的轨迹为:
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 ,
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 ,
若采用降温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 。
活动二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右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
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30℃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
B.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C.M、N都是难溶物质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 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N的饱和溶液
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 两溶液仍饱和 B. 甲溶液仍饱和
C. 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 溶液质量:甲 = 乙
3. 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b、c、d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g。
②t2℃时,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_________g.
③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
④ 甲物质的溶液分别处于a、b、c、d四点时,溶 液中甲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下列编号)。
Ⅰ.c>d=b>a Ⅱ.c=d>a=b
Ⅲ.c>a>b=d Ⅳ.c>a=b>d
4.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如下问题:
⑴图中B点的意义:表示该物质在t3℃时,每100g溶剂和S1g溶质形成不饱和溶液。A点的意义:
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
⑵若A、B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加20克水,A点的溶解度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A、B的 溶质质量分数 (填“前者大”、“后者大”或“相等”)。
⑶当温度降低时,A点变动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与原来比较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⑷若使M点的(100+S1)g溶液成为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至 ℃;或增加溶质 g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 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B.升温能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3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溶解度大
2. 右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aCl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C. t1℃时,100g 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克 KNO3
D. t2℃时,NaCl的饱和溶液与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___B。 (填“>”、“<”或“=”,下同)
(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欲
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课后训练】
1. NaNO2(亚硝酸钠)、NaCl和物质M (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4-1所示,请根据图像和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4-2所示,当往试管中加入5mL稀盐酸时,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是NaNO2、NaCl和M中的 。
(2)分别将NaNO2、NaCl和M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为了区别NaNO2、NaCl固体,小明同学设计的鉴别实验方案如下:20℃时分别取NaNO2、NaCl各5.0g于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看作1g/cm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观察。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5.硫酸亚铁铵晶体俗名为莫尔盐,简称FAS,是一种蓝绿色的无机复盐,分子式为
(NH4)2Fe(SO4)2.6H2O。 其俗名来源于德国化学家莫尔。在制药、电镀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化学 兴趣小组的学生打算用含有少量铜的废铁屑来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
收集资料:Ⅰ 硫酸亚铁铵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酒精);
Ⅱ 硫酸亚铁铵晶体在100℃-110℃时分解。
三种盐的溶解度(单位为g/100g H2O )
温度/℃Fe SO4(NH4)2 SO4(NH4)2 SO4 .Fe SO4.6H2O
1020.07317.2
2026.575.421.6
3032.97828.1
实验流程如下:
(1)废铁屑倒入容器中,倒入热水和洗涤剂,充分搅拌。目的是利用洗涤剂的______
作用,除去废铁屑表面的油污。
(2)倾倒出液体,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操作1的名称为________,进行该操作时,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下图中选择合适仪器,并用仪器名称填写)。
得到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4)当通过浓缩硫酸亚铁和硫酸铵的混合溶液时,能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适宜用________结晶法。
(5)洗涤干燥时,有人建议使用无水酒精洗涤快速晾干。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选择合适的序号)
A.避免用水洗涤,造成晶体损耗。
B.酒精挥发能带走水分,无需干燥,避免强热烘干造成晶体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