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九年级化学教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人教版)

详细内容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②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③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④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1.2过程与方法:
①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备;
③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④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⑤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及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
③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④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⑤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装置设计及制取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2 教学难点
①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③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有机结合。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对比学习法。
5 教学用具
二氧化碳:
仪器:大烧杯(2个)、试管(6个)、导管、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集气瓶、试管架、铁丝、火柴。
药品: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三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蜡烛、稀硫酸、汽水。
一氧化碳:
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6 教学过程
6.1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指导学生用课题2所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分组装配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取以供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之用。
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完成课本P114页表格。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可参照书P113-114页有关实验,也可自由发挥)。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根据书P114页[实验6―6]来实施探究得到结论并填在书P115页的表格上,并作出分析:(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4)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一事实,学会根据现象、结论作出科学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分析,用多媒体展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H2CO3= H2O+CO2↑
熟练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提问: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为什么会有一层薄膜?可能是怎么来的?学生讨论:
1、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氧气反应。
3、与水反应。并用实验探究得出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论。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并熟练写出:
CO2+Ca(OH)2=CaCO3↓+H2O
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
多媒体展示干冰及用途,并提问: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否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应用?学生思考、讨论得出: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让学生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与研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关注温室效应。
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讨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关用途。反思与交流。
6.2一氧化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要求学生学会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学生首先回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在教师指导下,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比得表格如下:
CO2CO
颜色
气味[
状态
溶解性
密度
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对比学习的方法。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即[实验6-7]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回答: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热,火焰呈蓝色。化学方程式为:
2CO+O2===2CO2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由现象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煤炉里,煤层上方、中方、下方各发生的化学反应。学生书写各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上方:2CO+O2=== 2CO2
中方:C+CO2=== 2CO
下方:C+O2=== CO2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即[实验6-8]观察现象并归纳结论:
正常血液 CO 血液
(深红色) (鲜红色)
原因:一氧化碳及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一氧化碳有毒。了解一氧化碳的中毒的事例过程。
提出讨论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用煤火取暖时,应该怎样防止煤气中毒?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很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4、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流、汇报:1、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缺氧,不通风等条件易发生煤气中毒,因此,取暖时应保持通风。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中毒不易发觉,加入有气味的气体,有利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如发生煤气泄漏事件,应及时关闭泄漏源,保持通风等。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即[实验6-9]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现象,并根据现象作出分析,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
化学方程式
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学会根据现象分析结论。
提问: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有毒,在设计此实验时,书中用了尾气回收装置,你有何新的改进方案?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气球收集。2、重新用作能源,来还原氧化铜。学会探究新方法,新途径的能力。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吗?其中哪些有利于人类,哪些不利于人类?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2、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回忆、汇报: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相关用途。
反思与交流。

7 板书设计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略小 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