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人教版)
详细内容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②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③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对实 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3专家建议
让学生亲自动手比老师讲效果要好得多。
4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5 教学用具
教师: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澄清石灰水、水等。
学生:蜡烛、火柴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实验现象]
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
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师: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4、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5、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课堂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 、 元素。
6.2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2、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板书: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实验现象]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以上三条信息;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步骤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4、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课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4.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7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 是 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燃烧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吸入气<二氧化碳呼出气
氧气吸入气>氧气呼出气
水蒸气吸入气<水蒸气呼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