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外国语学校2015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新人教版)
详细内容
达州外国语学校2015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入下表.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和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 )
A.纸张燃烧B.粮食酿酒C.火药爆炸D.湿衣服晾干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B、粮食酿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火药爆炸是火药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D、湿衣服晾干是水分蒸发的过程,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D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构成物质的微粒只有分子和原子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构成气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
D.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物质的微粒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来说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解答:解:A、电子的质量约是质子和中子质量的 ,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多,分子和原子只是其中的两种,故B错误;
C、气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C错误;
D、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微粒之间的间隙变化引起的,不是分子大小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性质方面的内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微观粒子的性质进行.
3.(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硬水洗衣服不如用软水洗得干净
B.洗涤剂能除去油污,是因为它具有乳化作用
C.用明矾净水是由于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有吸附作用
D.25 m3石油气压缩后可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大小发生了改变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硬水的危害判断.
B、根据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判断.
C、根据明矾净水的原理判断.
D、根据分子的特点判断.
解答:解:A、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的钙、镁化合物,加入洗涤剂产生的泡沫少,去污效果低,所以正确.
B、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能将油污变成细小的油滴,从而形成乳浊液而被洗去,所以正确.
C、用明矾净水是由于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会吸附固体小颗粒而沉降,所以正确.
D、25 m3石油气压缩后可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分子的大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隙.所以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在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
4.(3分)(2011•苏州)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空气是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天然资源;空气有自净能力,但排放到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会严重污染空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曾被称“惰性气体”.
解答:解:A、空气是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天然资源,故A正确;
B、空气有自净能力,能净化空气中的少量有害气体,故B正确;
C、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多少是按体积计算的,不是按质量计算的,故C不正确;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惰性气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严重污染空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空气的各成分是按体积计算的.考查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5.(3分)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增大;
(2)饱和溶液是指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而不饱和溶液则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因此,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3)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解答:解:
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的答案有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⑥蒸发水.
故答案为D.
点评: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却要具体分析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配置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C.饱和溶液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溶液属于混合物考虑;B、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考虑;C、根据溶液浓度与饱和的关系考虑;D、根据溶液的性质:加入一种溶质凝固点降低考虑.
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故A错;
B、搅拌只能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改变溶解度,改变温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故B错;
C、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故C错;
D、水中加入一种溶质后,所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所以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搅拌只能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改变溶解度,改变温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7.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专题:实验操作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9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6mL.
故选:B.
点评: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度数大,实值则偏小,仰视度数小,实值已超出.
8.(3分)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500g 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mL的量筒量取多少mL的浓硫酸?( )
A.100mL 54.35mLB.100mL 55.5mLC.250mL 54.35mLD.250mL 55.5mL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用浓溶液来配制稀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答:解:由于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则需浓硫酸的体积为: =55.5mL,
由于需量取55.5mL,应选择量程与之接近的量筒,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填空题(共23分,每空一分)
9.(4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n个氮原子 nN ; 二个氯离子 2Cl? ; 三个氢分子 3H2 ;
+4价的硅元素 ;4个碳酸根离子 4CO32? ; 铂元素 Pt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答:解: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n个氮原子表示为:nN.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二个氯离子、4个碳酸根离子分别可表示为:2Cl?、4CO32?.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氢分子可表示为:3H2.
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4价的硅元素可表示为: .
铂元素可表示为:Pt.
故答案为:nN;2Cl?;3H2; ;4CO32?;Pt.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0.(8分) 氧化汞分子 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化学变化中,氧化汞 分子 分解为汞 原子 和氧 原子 ,其中汞 原子 直接构成金属汞,两个氧 原子 构成一个氧 分子 ;许多氧 分子 构成氧气.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解答:解:氧化汞分子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汞原子和氧原子,其中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氧气
故答为:氧化汞分子,分子,原子,原子,原子,原子,分子; 分子
点评:通过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分子、原子的构成,处理问题.
11.(5分)现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B元素的单质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能供给呼吸,C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A元素的名称为 ① ,B元素的单质为 ② ,C元素的符号为 ③ ,D元素的离子符号是 ④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解题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本题的突破口为:①A元素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则为氢元素;②B元素的单质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能供给呼吸,则为氧气;③C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为氮元素;④D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有12个,则为镁元素.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含一个质子,则为氢元素;B元素的单质能供给呼吸,所以为氧气(或O2);C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符号为N;D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有12个,最外层电子易失去,带正电荷,离子符号是Mg2+
故答为:①氢(或氢元素)、②氧气(或O2)、③N、④Mg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6分)(1)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或电子) 两部分.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它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原子的核内有 11 个质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 电子成为阳离子.
(3)上述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由此可知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23 (填整数),中子数为 12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2)根据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小于4个,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其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进行解答;
(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故答案为:核外电子(或电子);
(2)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小于4个,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所以该原子的核内有11个质子,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其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易失去电子;
故答案为:金属;11;失去;
(3)上述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由此可知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3,由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中子数=23?11=12.
故答案为:23;1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的结构和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和运用,比较简单.
三.实验题(共20分,每空一分)
13.(4分)如图表示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与A量筒中的电极相连接的是电池的 负 极,B量筒中产生的气体是 正 .
(2)如果用VA和VB分别表示A量筒和B量筒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则VA:VB约等于 2:1 .
(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32mL,则生成氢气 64 mL.
考点:电解水实验..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水通电分解,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量筒产生的为氧气,与负极相连的量筒产生氢气,两种气体体积比为1:2;根据图示,观察试管气体多少,进行判断.
解答:解:(1)A中产生的气体多,则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B中产生的气体少,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故填:负;正;
(2)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用VA和VB分别表示A试管和B试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则VA:VB约等于2:1.故填:2:1;
(3)因为生成氢气的体积为氧气体积的2倍,则产生氧气32mL,则生成氢气64mL,故填:64mL.
点评:电解水实验的重要现象: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为氧气,两种气体体积比为2:1.
14.(8分)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你填写有关空格,并与同学交流.
(1)写出红磷燃烧反应的表达式(文字或符号)为 P+O2 P2O5(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
(2)待该物质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水从烧杯中流向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 .
(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 ,这可能的原因是(任写一种)? 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量不足,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 .
(4)若(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这可能的原因是(任写一种)? 燃烧的红磷刚插入集气瓶时没有塞紧,燃烧一段时间后再塞紧;没有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导气管中的体氧气参与了反应 .
(5)由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任写一种): 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
(6)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 否 (填能或否)理由是 碳粉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当,瓶内压强变化不大 .如果不能,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先在集气瓶中装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结论探究.
分析:只有熟悉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解:(1)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该反应的表达式为:P+O2 P2O5(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打开弹簧夹后的现象为:水从烧杯中流向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 ;
实验结论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 .
(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 ,这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量不足,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
(4)若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这可能的原因是:燃烧的红磷刚插入集气瓶时没有塞紧,燃烧一段时间后再塞紧;没有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导气管中的体氧气参与了反应.
(5)由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6)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理由是碳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气体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当,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先在集气瓶中装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故答案为:
(1)P+O2 P2O5(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水从烧杯中流向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 .
(3)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量不足,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
(4)燃烧的红磷刚插入集气瓶时没有塞紧,燃烧一段时间后再塞紧;没有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导气管中的体氧气参与了反应
(5)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6)否;碳粉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当,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先在集气瓶中装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
15.(8分)欲配制50g9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下图是某同学配制溶液的操作过程: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药匙 ,② 烧杯 .
(2)B操作中应称NaCl的质量是 7.5 g.若称量时错把氯化钠放到了右盘(1g以下用游 码),其他过程没有误差,则实际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3.3% .
(3)所需量取水的体积为 42.5mL (水的密度为lg/cm3),量筒的规格应为 (填“10mL”或“50mL”).
(4)D操作时有少量求溅出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 偏高 ,F操作中溶液洒落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 无影响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配制溶液时若溶质减少,则溶液变稀,溶剂减少则溶液变浓,选择量筒的量程应该超过所取液体的体积.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①是药匙,②是烧杯,所以本题答案为:药匙,烧杯;
(2)配制50g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称量时错把氯化钠放到了右盘,则所称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7g?0.5g=6,5g,实际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3.3%,所以本题答案为:7.5g,13.3%;
(3)所需水的质量为50g?7.5g=42.5g,其体积为42.5mL,量筒应选择50mL的,所以本题答案为:42.5 mL,50 mL;
(4)向烧杯中倒入水溅出则溶剂减少,溶液变浓,配好的溶液转移入瓶溅出,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本题答案为:偏高,无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配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溶液配制的步骤和所需要的仪器,以便灵活应用.
四.计算题(8分)
16.(8分)把一份100g20%的硝酸钾(KNO3)溶液变为40%(写出计算过程)
(1)若加入硝酸钾,应为多少克?
(2)若蒸发水,应为多少克?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1)、(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100%进行计算.
解答:解:100g20%的硝酸钾(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是:100g×20%=20g.
溶剂的质量=100g?20g=80g.
(1)设加入硝酸钾,应为x.则
×100%=40%,x≈33.3g.
(2)设若蒸发水,应为y,则
×100%=40%,y=50g.
答:(1)若加入硝酸钾,应为33.3g;
(2)若蒸发水,应为50g.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