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九年级语文教案>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详细内容

第7课差半车麦秸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52―69页。《差半车麦秸》是现代小说家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

作。本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

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够正确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3.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

4.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3.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4.分析本篇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

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应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

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难点

1.了解和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突破

1.结合流传甚广的抗战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新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并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

小故事,加强学生对抗战时期历史环境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课前阅读本文,找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找出一两处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

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搜集抗战时期的小故事。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检查学生掌握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的情况,结合抗战的历史,导入新课。

2.介绍本文作者和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 2.默读本文;找出本小说的三要素。

生默读本文。

3.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本文人物形

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象的认识及对其代表意义的理解。

4.结合本文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 4.学习和把握本文的细节描写方法,体

节描写的方法。 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

情况。

2.结合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介

绍本文作者姚雪垠,导入新课。

3.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文,标出

不理解的字词,思考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自己的不足。


2.交流自己了解的抗战故事,感受当时的

历史环境,进入新课学习。

3.快速阅读本文,思考本篇小说的人物、

情节、环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差半车麦秸”的含义以什么?

“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问题:本篇

小说的三要素各是什么?(即本篇小

说的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和

故事情节)

3.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本文的人

物、情节、环境,让学生思考分析

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组织学

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王哑巴参加游击队前,憨厚、质朴、

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

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

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

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

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

干练的革命战士。

4.提问:王哑巴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

为有哪些特点?后来又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

可以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引导,让

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5.提问: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

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让学生结合

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本文“以小见大”

的特点以及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

1.回答教师的问题:“差半车麦秸”表示不

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工

‘人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2.思考回答:本文塑造了“差半车麦

秸”――王哑巴为代表的游击队员的形

象;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

场上;本文主要说明了2EN~FI,的成长经

历。

3,分组讨论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比如

说,“他很胆小,他拿日本旗”,“他很勇

敢,他打过土匪,他敢先冲进村子去探

路”,“他很老实”,“他爱抽烟,他粗中有

细”,“他很想他的老婆和孩子”,“他有

点自私,他拿老百姓的牛绳”,“他是个

好同志,他知错就改”,“他恨土匪,恨日

本鬼子,他想过上平静的好日子”。

4.讨论回答。比如:开始时“他很害怕,都

被队长吓趴下了”,“他很想念他的老婆

和孩子”,“他不习惯集体的生活,晚上

睡觉要熄灯”;后来,“他习惯了集体的

生活”,“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工作十

分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

候也不多了”,等等。

5.思考并回答: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

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

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

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三、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王哑巴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

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他,以

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让学

生分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细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

要的作用。本文就是靠细节描写,使

王哑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几处典型的细节

描写,仔细体会,并在以后的习作中

可以进行模仿。

1.思考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可以设

置悬念;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

做了铺垫;这样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

好。

2.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比如:“汉奸两

只手被绑着,脸黄得没有一点血色,两

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子

后面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

袋,头上带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等;

细节描写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本节总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

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

王哑吧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作者及时捕捉萌芽状

态中的民族新性格,采用传统叙述方式,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

有浓郁乡土气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短篇小说“以一目尽

传精神”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板书设计

差半车麦秸

姚雪银

人物

环境

情节

“差半车麦秸”的性格特点及其代表意义

细节描写、铺垫手法运用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篇小说是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

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关键是把握人物形象,揭示小说反映的社会

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

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和铺垫的运用,使学生在

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进行知识迁移。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擤( ) 瘪( ) 舐( ) 谩( )骂

谄媚( ) 霹雳( )

2.“差半车麦秸”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游击队员为什么喜欢用

“差半车麦秸”打趣他?

答案与提示:“差半车麦秸”本意是不聪明的意思;在文中具体是指新加入游击

队的王哑巴;游击队员们见证了“差半车麦秸”王哑巴由普通百姓成长为游击队员的

历程,队员们喜欢用“差半车麦秸”打趣他,也表现了他们对王哑巴的喜欢和怀念及

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体会下面一段话中动词的运用。

“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子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

头,眼睛茫然的望着原野,噙着他的小烟袋,过很长的时间,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

吧嗒一咂,随即,有两屡灰色的轻烟从他的鼻孔里呼了出来。” ,

答案与提示:文中的动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王哑巴当时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

界,形象、生动、逼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典型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刻画了人物

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王哑巴到游击队后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使

他发生了变化。

答案与提示:王哑巴从一名普通百姓成长为一名游击队员,离不开全体游击队

员对他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当时激烈和艰苦的斗争条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领导。

◆个性练习设计

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游击队员审问王哑巴时的对话。

2.分析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并说明其代表的意义。

答案与提示: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

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

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王哑吧这个形象

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

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中华儿女身上的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

大力量,说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彻底告别昨天,走

向新生。

3.鲁迅说过,短篇小说“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短篇小说要获得打动人、感染人的效果,要创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要产生

艺术上的美感,必须把握并巧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小文章,在文章中运用细节

描写的方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说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多种叙述、描写方式和表

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场景,展开故事情节,能生动表现以人物活动为中

心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和期望。小说在我

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教给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

掌握一定的小说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

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阅读、分

析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

补充资料

姚雪垠(1910一),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文

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人性的恢复》,中长篇小说《牛全德与

红萝卜》、《戎马恋》(《金千里》)、《长夜》、《李自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