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数学教学反思>数学课堂中的魅力

数学课堂中的魅力

详细内容

数学课堂其实也能很精彩,经常不断的去发现,总结,完善,其魅力无限.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现数学课堂的魅力的:一、数学课堂中的思想方法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人们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数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例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学生们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教材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反映数学内部的联系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注意教科书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体验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化归思想.有理数是在小学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产生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懂得,借助绝对值概念,可将有理数大小比较转化为算术数大小比较:“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有理数加法运算转化为算术数加减运算:“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转化为算术数的乘法运算:“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借助相反数的概念,又可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借助倒数的概念,还可将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有理数》一章内容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在这一阶段,隐藏在知识后面的化归法思想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以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甚至达到一种“呼之欲出”的境界。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指出x=a既可看作方程的解,也可看作是一个最简形式的方程,使学生明确最简方程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目标,解方程的过程是,首先寻找所给方程与目标的差异,然后设法消去差异,直至达到化归目标,即化为最简方程。  例一(七年级上册第72页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x-5=4  教材中明确指出:“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因此两边要减7。”这使学生明白了利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必须确定化归对象、化归目标和化归的方法三个要素:问题中的化归对象是原方程:x+7=26,化归的目标是最简方程:x=a,化归的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质一:“两边减7,结果仍相等。”经过本例第一小题的分析,化归的思想方法已经凸现出来,教材后两小题化归的方法没有再作分析,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你会类似地考虑另两个方程如何转化为x=a的形式吗?”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化归的思想进一步明朗化。  例二(七年级上册第77页问题2):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孕育模型化思想,这里不作赘述)后让学生思考:“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x的式子(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质是,把一个复杂的方程化归为一个更为简单的方程,从而激起学生应用化归方法解决面临的新课题的强烈愿望。  分析:1、确定目标:3x+20=4x-25x=?     2、寻找差异:右边多“4x”,左边多“20”。     3、消除差异:两边同时减去“4x”后再减去“20”得:3x-4x=-25-20  再让学生比较化归后的结果与原方程的差异,讲述移项的方法,采用移项的方法进行化归,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至于后边的系数化为1这一步骤,在前面等式的性质中的例2中用化归法解决学生已经比较熟练,这里就不再赘述。至此,学生对化归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已有所突破,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得出解含括号与分母(常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须要说明的是,在讲解例二时,方程3x+20=4x-25是化归的对象,而在后面去括号乃至去分母的步骤讲解中,这种形式的方程却成了化归的目标。在本章学习结束时,再增加一节化归思想方法训练课,即设计一组用化归方法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巩固强化化归方法,使学生明确:  1、化归思想包含化归对象、化归目标和化归的方法三个要素。  2、新课题总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转化为旧知识,从而得以解决,并由此生长出新知识。  3、化归目标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确定。  这样,学生在《图形的认识初步》一章中就不难理解教材中:“对于一些立休图形的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