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平均分》教学片断及反思
详细内容
【背景与导读】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是除法的认识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案例描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在哪里听过或见过?
生1:我过生日时,爸爸把生日蛋糕平均分给家里的5个人。
生2:妈妈用7元5角买了3瓶“脉动”,给了2个姐姐和我一人一瓶,这也是平均分。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3:不管分给几个人,每个人分得的同样多。
生4:每人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生5:每人得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
师:对,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这节可课就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教师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片断二:
师:雏鹰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香蕉、苹果、橘子、矿泉水和蛋黄派)我想请大家帮我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组?(5个小组)正好每一个小组负责分一样东西。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把领到的东西分开放在桌上,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得到一份,然后再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实物后汇报)
生1:我们组分得是脉动饮料,把10瓶饮料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2瓶。
生2:我们组分的是蛋黄派,把30块蛋黄派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6块。
生3:我们组分的是橘子,15个橘子分成5份,每组3个橘子。
生4:我们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组有4个苹果。
生5:我们分得是香蕉,25个香蕉分成份,每份有5个香蕉。
师:请大家观察各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同一个东西每一个小组都是一样多。
生2:每份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
师:象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你是怎样认识“平均分”?
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都一样。
生2:“平均分”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刚才每个小组就把领到的东西进行了平均分。
反思:“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教师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片断三:
师:我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那请你把这些糖分给每个小朋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组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并汇报分法)
生1:我组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每份都是3个。
生2:我组3个3个地分,一次分完,并且每份一样多。
生3:我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最后也是每份3个。
生4;因为三四一十二,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就有三个,再三个三个地分。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片断四:
老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多媒体出示苹果图),没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盘放几个?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这12个苹果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通过分苹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要细心。
生2:要注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