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语文试题>2014年厦门六中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2014年厦门六中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详细内容

2014年厦门六中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 )

积累与运用(30分)
(一)以下1-7选择题填涂在答题卡上(共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 庄周,战国中期思想家,继承老子哲学,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绝对自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而不是现实。
B 滕王阁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王勃曾在此与文人雅会,并写下《滕王阁序》这一美文。
C 19世纪前苏联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以隽永的情趣、犀利的文笔,幽默讽刺的语言,创造了别里科夫这一位保守派的典型形象。
D 沈从文的《边城》,向读者展现了湘西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在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凤凰小城,我们看到了最淳朴的人性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2分)
A 眄庭柯以怡颜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B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C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 此小大之辩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维九月 是 B恭疏短引 一种文体
C听臣微志 倾听 D绝云气,负青天 穿越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 门虽设而常关   ②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 登东皋以舒啸   ②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 悦亲戚之情话    ② 审容膝之易安
D.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 有鸟焉,其名为鹏

5.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觉今是而昨非 B臣之辛苦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则告诉不许

6.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对词性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或棹孤舟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躬亲抚养 ④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⑤悦亲戚之情话 ⑥徐孺下陈蕃之榻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⑧彼于致福者
⑨夙遭闵凶 ⑩愿陛下矜悯愚诚
A ①⑥/②⑤/③④⑦/⑧/⑨⑩ B ①⑥/②⑤/③④⑦/⑧/⑨⑩
C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D ①⑥⑦/②⑤/③④/⑧/⑨⑩

7.下列句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的是( )(2分)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B田园将芜胡不归
C奚以知其然也 D莫之夭阏者

(二)课内文言默写(8分)
8.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各1分)
① ,知来者之可追。
② ,亦崎岖而经丘。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④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⑤山原旷其盈视, 。
⑥诏书切峻, 。
⑦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⑧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三)课内文言阅读(8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求之靡途 ②遂见用于小邑
③非矫励所得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②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课外文言阅读 (15分)
以下11-13选择题按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每题3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①之奇。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等亲而惮之。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诩曰:“不如从曹公。”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注]①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和陈平。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行归乡里 间:抄小路
B.典选举 典:主管
C.诩阴结绣 阴:阴谋
D.太祖比征之 比:接连

1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组是(3分)
①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 ②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
③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④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⑤大战,果以胜还 ⑥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煨在表面上对贾诩很恭敬,但内心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贾诩看出后,感到不安,后来离开了段煨。
B.曹操征讨张绣,不料兵败,只得撤军。张绣欲追击,贾诩认为穷寇莫追。但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C.贾诩一生数易其主,先后投靠过董卓、李?、段煨、张绣等,后说服张绣一起归附曹操,辅佐曹氏政权直至去世。
D.本文以“贾诩有良、平之奇”为主线,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贾诩的远见卓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3分)
译:
②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3分)
译:

名著与经典(25分)
名著《三国演义》阅读(15分)

1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你不识贤愚是眼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读诗书是口浊,常怀篡逆是心浊。”这段唱词是祢衡击鼓骂曹操的选段,曹操怕杀他坏了自己招贤爱才的名声,故让他去劝刘表投降,后来祢衡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
B.曹操听从郭嘉计谋,下徐州东征刘备。刘备派孙乾往河北见袁绍,绍因五子患疥疮而不愿趁操出兵攻许昌。但承诺刘备“倘有不如意,可来相投”,所以刘失败后投奔了袁绍。
C.吴郡太守许贡因向曹操告密而被孙策杀害。许贡家人在孙策狩猎时谋害之,策身受重伤,是华佗的徒弟替他医治的,并嘱其“须静养百日,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
D.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派人取徐母至许都。又由程昱诈称与徐庶结为兄弟,仿徐母笔迹去信召徐庶。徐庶无奈,含泪向刘备辞行,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归曹后,徐母为曹操所杀。徐庶依恋故主与好友诸葛亮,又经此变,虽在曹营,却终生不为之设一谋。
E.袁绍得知曹操封孙权为大将军,结为外应,怒而起兵攻曹。两军对垒于官渡。曹操兵弱粮少,一度欲回守许昌。谋士荀?劝曹操与袁绍相持,使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生变,再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并依其计谋烧毁袁军乌巢粮仓。

16.简答题
①《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张飞是如何吓死曹操一方的夏侯杰的?刘备又为何说他“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请简要叙述。(5分)

②下列文字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陪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5分)

经典《论语》阅读(10分)
1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认为无论“盛世”还是“乱世”,都应该(2分)
但却可以采用不同的处世方式,分别是:(2分)

18.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①从文段看儒家的“恕”道是(2分) 。
②对于“恕道”,仲弓和子贡有什么不同态度?(4分)
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课内文段阅读(7分)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①了酒葫芦,将火炭②了,取毡笠子③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④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⑤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yǐlǐ)    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19.文中①②③④⑤处依次应填( )(2分)
A.挑 灭  带 关 锁 B.挂 盖  带  拽 关
C.挑 盖 戴 锁 关 D.挑 盖 戴 拽 锁

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       (1分)

写出本片段中最主要的两种描写手法,并分别说出它们的作用。(4分)

(二)课外小说阅读(13分)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明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22.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4分)
答:

23. 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结合文章说说它的含义(4分)
答:

24.对文本的的理解与分析,错误两项是(5分)
A小说的主题是为了揭露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父子两人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却生活贫困。而这正是他们人生悲剧的根源。
B小说中父亲是个宽厚仁慈,勤劳俭朴,目光远大的好父亲,儿子是个有孝心、有进取心,刻苦好学的儿子。
C本篇小说情节富有特色,打破了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框架,同时诗化的语言,使小说充满了抒情色彩。
D全文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做对比,赞美了父爱的伟大、亲情的伟大。
E本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同时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故事结尾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作文(60分)
请以“沉默未必是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厦门六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答 题 卷
(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
一二三四五总分
(二)(三)(一)(二)(一)(二)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一)1-7选择题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共14分,每题2分)
(二)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三)9 ① ② ③ ④
10 ①(2分)

②(2分)

课外文言阅读 (15分)
11-13选择题务必按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每题3分
14 ①(3分)
②(3分)


名著与经典(25分)
(一)15 ( )( )(5分)
16 ①(5分)


②(5分)


(二)17(4分)

18 ①(2分)
②(4分)

现代文阅读(20分)
(一)19 ( ) (2分) 20 (1分)
21(4分)

(二)22(4分)

23(4分)


24 ( ) ( )(5分)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人了解他,只有汉阳阎忠认为他是一个特异的人才,说贾诩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才。
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为讨虏校尉。董卓被打败后,众人都很害怕,当时校尉李?、郭汜、张济等想解散军队,抄小路回到家乡。贾诩说:“我听说长安城中正商议想要把凉州人都杀光,如果各位将领丢下部队单独行动,就是个亭长也能捆住你们。倒不如带领部队往西去,在所到的地方招募士兵,来攻打长安,替董公报仇,如果有幸,事情成功了,我们就可以遵奉国家的命令去征讨天下的叛贼,要是不成功的话,那么再逃跑也不迟。”大家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李?于是往西攻打长安。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等因为这次功劳想封他做侯,贾诩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改任命贾诩做尚书,主管选举贤才,任内匡正、助益的事情很多,李?等跟他亲近但是又害怕他。这时候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他和贾诩是同郡人,贾诩就离开了李?归顺了段煨。贾诩向来名声很好,为段煨的士兵所仰慕。段煨内心害怕贾诩夺去自己的权势,但表面上对待贾诩礼节很周到,贾诩愈感到不安。
张绣驻守在南阳时,贾诩暗中和张绣勾结,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劝说张绣和刘表联合。太祖接连攻打张绣,有一天早上他带兵撤退,张绣亲自带着士兵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您一定不可追击他,要是追的话肯定会失败的。”张绣不听贾诩的话,出兵和曹操交战,结果大败回来。贾诩对张绣说:“现在快速去追击曹操,再战一场的话肯定能取得胜利。”张绣道歉说:“我没有听您的话才到了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还要去追击他呢?”贾诩说:“用兵的形势有了变化,马上去追击他肯定是有利的。”张绣相信了他,于是收拾散乱的部下去追击曹操,和曹操大打了一仗,果然获胜回来。他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曹操撤退的军队,您却说我肯定会失败的;等我撤回来用打了败仗的士兵去追击曹操打了胜仗的军队,您却说一定会取胜。一切都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些违反常理的事情却全部得到了验证呢?”贾诩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将军您虽然很擅长用兵打仗,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刚刚撤退,曹操肯定会亲自断后的;追击的军队虽然很精锐,但是将领既然不如人家,他们的士兵也很精锐,所以知道您会失败的。曹操在进攻将军时没有什么失误,尚未倾尽全力却撤退了,肯定是国内发生了变故;而且他们已经打败了您,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将领来断后,这些将领虽然勇猛,也不是将军您的对手,所以虽然用打过败仗的士兵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张绣于是很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吧!”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带领部队归顺了太祖。太祖看到他们来归降心里非常高兴,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后来又升为冀州牧。
文帝继承了皇位,任命贾诩担任太尉,并进爵为魏寿乡侯。贾诩在七十七岁时去逝。他的谥号是肃侯。
名著与经典(25分)
15答案:D (徐母是上吊自杀) E(火烧乌巢粮仓是许攸的计策)
16 (1)长坂桥上,面对曹操大军,张飞怒目横矛,三声大喝,使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军众也仓皇逃窜。张飞见曹军已退,便令拆断桥梁,示怯于曹方,致使曹操再度追击,因此刘备说他:“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
(2)①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②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
17 孔子反对追求富贵吗?请结合文段概要孔子的富贵观。(4分)
对正道笃信不疑 或 坚守正道 盛世要出仕,乱世要退隐。或“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
18 ①从文段看儒家的“恕”道是(2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对于“恕道”,仲弓和子贡有什么不同态度?仲弓谦逊,认为自己虽然不聪明,但会尽力去做(2分);子贡自负,认为自己能做得到。(2分,)(答仲弓谦逊或子贡自负。得1分)
现代文阅读(20分)
D 20迤逦
21环境描写(1分) 写雪下的大,是为后面草屋倒塌,林冲暂住古庙,逃过一劫做伏笔;(1分)(只写伏笔或推动情节发展不给分。)细节描写(1分)表现林冲细心谨慎的性格。(1分)(只写表现人物性格不给分。)
①为小说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2分)(或:渲染了悲剧的气氛)。②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如:因为黑夜,儿子看不清来人的面容;因为黑夜,父亲不能发现玉米地里藏着的人)(2分)
老天爷为这对父子在生活的泥沼中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苦苦挣扎的意志与真情感动得流泪。(2分)老天为这对父子在生活中的悲剧境遇而痛苦流泪。(2分)(评分标准:不要求字面一致,但如只答“泪为父子二人流”则给1分)s
24 A(“揭露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有误) D(全文不是“对比”,是对举(或对应),将对父亲和儿子的描写两两对举,使父子二人的形象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