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有答案)
详细内容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惶(qī ) 纶巾(lún) 罪愆(qiān) 还酹江月(lèi)
B.罗绮(qǐ) 刽子手(kuài)吟啸(xiào) 面面相觑(qù)
C.遥岑(cén) 伺机(sì) 甘霖(lín) 浑水摸鱼(hún)
D.凝噎(yē) 晌午(xiǎng) 钓叟(sǒu ) 繁文缛节(rù)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渲泄 天堑 暮霭 门可落雀B.缥湘 蟊贼 帐目 莫名其妙
C.家俱 箫瑟 厮守 成绩斐然D.谄媚 辞藻 狼籍 汗流浃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毋庸 ,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 ,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③因此,地区合作、 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④我 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A.置疑 征候 沟通 何尝 B.质疑 症候 勾通 未尝
C.质疑 征候 勾通 未尝 D. 置疑 症候 沟通 何尝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把举案齐眉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为之很苦恼。
B.露丝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C.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之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D.这部历史小说围绕着明末的内忧外患展开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6.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 自然过渡到下阕。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和闹剧;按表演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诗剧。戏剧的三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
B、词是兴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0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论曰: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季布逃亡,朱家甘罪。①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②,多见其不知量也。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过去魏齐遭难,虞卿弃官相随逃亡;季布逃亡,朱家甘愿冒着犯罪的危险而相救。
②婴疾甚之乱:遭到疾恶过甚而招致的灾祸。婴:遭受,遇。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笃引钦谓曰 引:拉、拽 .
B.至乃捐城委爵 委:丢弃 .
C.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以:因为 .
D.盖数十百所 所:住所 .
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
B.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 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C.作者在篇末评论中认为张俭的贤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还指出张俭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力量对比认识不足。
D.张俭嫉恶如仇,他上书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种种罪恶,并请求加以诛杀;他对朱并谗佞邪恶的品性也极端厌恶,因而与两人结下仇怨,这是朝廷追捕张俭的直接原因。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三、(28分)
1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⑴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译文:
⑵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译文:
⑶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译文:
12.名篇名句填空(14分,每空1分)
(1)传说中让金主完颜亮垂涎三尺的杭州美景是“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2)《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 ,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5)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史为鉴的是: ,
, 。
(7)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1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舴艋:小船
1、(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2、(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4分)
四、(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能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4分)
15.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4分)
16.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17.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五、(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幼儿园的新址在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旁,新操场又宽敞又平坦,还安装了很多游艺设施。尽管高速路之间隔着一段不近的距离,但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宁可挤在楼道里,也不肯到操场的草坪上玩,怕公路上呼啸而过的汽车,无论老师怎么哄怎么劝也不管用。心理专家建议让工人在操场四周围起金属网做的栅栏。见有了栅栏,小朋友们便跑到草坪上玩耍起来。
幼儿园的栅栏不但没有限制孩子们的自由,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心理学家说,界限清晰的纪律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毫无约束的放任反而会令人不知所措。
请以“栅栏与自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高2013级第四学期3月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三、(38分)
11.⑴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名声品行,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3分,“投止”1分,“破家”1分,句意通顺1分。)
⑵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 (4分,“纵”1分, “执”1分,反问1分。)
⑶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3分,“以十数”1分,被动1分,“为之残破”1分。)
12.(1)重湖叠?清嘉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一蓑烟雨任平生
(5)玉簪螺髻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7) 莫道不销魂 (8)梧桐更兼细雨
13.1(1)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我同意这种看法。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自圆其说)
2、(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或者:“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2)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14、【参考答案】(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参考答案】(二)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解题思路】小说的脉络实则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
17、【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解题思路】应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来选择角度。
【附译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主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是他心目中的好人,便托病不去就职。
延熹八年,大守翟超请他出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候览家在防东,残害百姓,行为不轨。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诛杀侯览。侯览扣压了奏章,不能上达皇帝,因此两人结仇。张俭的同乡朱并,向来品性奸佞邪恶,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上书告发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朝廷删削掉奏章上朱并的名字发下,下令逮捕张俭等人。张俭被迫逃命,困顿窘迫,四处奔逃,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名声品行,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后来流转到东莱郡,藏在李笃家。外黄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把毛钦叫到一旁对他说:“张俭名扬天下,虽然逃亡,并非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
毛钦起来拍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李笃说:“我虽然向往道义,今天尊驾也得到一半了。”毛钦叹息而去。李笃趁此机会将张俭送出塞外,张俭因此能够幸免于难。他所经过的地方,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府特地征召他,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我的结论是:过去魏齐遭难,虞卿弃官相随逃亡;季布逃亡,朱家甘愿冒着犯罪的危险相救。张俭遭到朱并嫉恨,颠沛流离,亡命天涯,天下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没有谁不同情他的壮志,争着保护他.甚至为了保护他竟然放弃所管辖的城池,丢弃自己的官爵,使自己的家族遭难,被杀害的人大概有好几十甚至一百左右,这样的人难道不贤德吗!然而张俭凭单枪匹马的微薄之力,却要阻塞江河,终于遭到嫉恨而引起灾祸,(这样做)我只能看到他的不知轻重。